论坛现场
与会论坛师生合影留念
2017年11月24日至26日,主题为“中国文学与文化:通古今与跨学科”的第四届思勉人文跨学科研究生论坛如期举行。论坛为期两天,分为“研究生讨论专场”(周六)与“圆桌讨论”(周日)两个部分。
11月25日(周六),开幕式由张春田老师(华东师范大学)主持,陈灵犀(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培养办主任)、方笑一(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副院长)两位老师致辞,并在开幕式后与同学们合影留恋。
研究生讨论专场的第一场为古代文学方向,于上午8:55分开始,由卫纯老师(《读书》杂志)主持,樊波成老师(华东师范大学)点评。同学们的报告从诗到赋再到词,从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到唐传奇再到元明戏曲及小说。樊波成老师对大家的论文都进行了细致地点评,并就同学们在现场的发问一一做出回应。
研究生讨论专场第二场于下午一点开始,由张广海老师(浙江大学)主持,罗岗老师(华东师范大学)点评。这一场的报告人来自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学、比较文学等各个方向,罗岗老师为了更深入的与同学们进行交流,按主题将参与讨论的同学分为两组,分别进行点评,与之对话。从作家到文学研究方法,再到概念梳理,再到影视作品,深入的开放性讨论、不同方向的对话交流使同学们从彼此与点评老师身上获益良多。
研究生讨论专场第三场由周敏老师(嘉兴学院)主持,并由朱晓江老师(杭州师范大学)点评。这一场讨论也将报告人分为两组,分开进行点评。从清末民初,再到现代与当代作家,朱晓江老师鞭辟入里地分析了同学们论文中的得与失,对每篇论文的不足都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最后一场研究生讨论专场由李舜华老师(华东师范大学)主持,倪春军老师(华东师范大学)点评。第四场报告的6名同学论文内容涉及广泛,包括书画、乐器、戏曲、建筑等。倪春军老师从报告文章的内容和方法入手,将之分为文献考证与分析阐述两类,先对文章进行具体的评点再对报告人提出一些问题,同学们大都受益匪浅。随后李舜华老师也进行了精辟的点评,提出了自己的宝贵意见。
11月26日的圆桌讨论在华东师范大学人文楼5303报告厅举行,由季剑青老师(北京社会科学院)主持,陈建华老师(上海交通大学)发表引言。参与圆桌讨论的嘉宾有朱晓江(杭州师范大学)、倪春军(华东师范大学)、卫纯(《读书》杂志)、何明敏(上海师范大学)、张广海(浙江大学)、周敏(嘉兴学院)、张春田(华东师范大学)7位老师。陈建华老师主要从自身的学术经历来谈“通古今和跨学科”,谈论了理论与历史的关系,强调理论与历史之间更应该有一种辩证的互动。季剑青老师重申了陈建华老师在方法论上对后辈仍需要立足于文本,不要被现在的理论与范式所局限的提醒。接下来发言的是朱晓江老师,指出“通古今”与“跨学科”的主题论坛对同学们来说是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并就自己对“通古今”与“跨学科”的理解提出关于“立足点”的看法。倪春军老师以宋代文学为例,就方法论层面对“通古今”与“跨学科”谈了自己的想法。何明敏老师则从个人经验出发,谈了个人对主题的切身体会。张广海老师就自己的研究经验,以自己的研究成果从“跨学科”的角度谈论了在现当代文学中进行跨学科研究的努力。而周敏老师则以自己的博士论文为切口进入“跨学科”的讨论。《读书》杂志的卫纯老师以编辑的角度,介绍了《读书》的情况,指出《读书》就是这样一个跨学科的平台,并提出了自己的问题。随后同学们就老师们的发言进行了发问与讨论,老师们则针对大家的问题做出了回应。最后,张春田老师指出,在青年学生的学术成长中,同辈人的阅读非常重要,鼓励大家超越地域和学科等限制,追求高远学术。
此次思勉人文跨学科研究生论坛受到全国各高校的支持,收到了来自各高校的稿件。老师与同学在“对话”这种交流方式中,相互学习,同学们能够在老师的指点下获取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发现自己论文中潜在的问题,并加以完善改进。此次论坛能够圆满结束,需感谢各方的支持与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