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吴晓东教授做客思勉人文讲座

发布日期: 2017-12-05   作者:  浏览次数: 54

  2017年12月1日下午3点,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吴晓东做客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在闵行校区人文楼5303学术报告厅作题为“大文学史观与现代文学广告研究”的学术讲座。本场讲座由华东师大中文系罗岗教授主持,中文系的文贵良老师、刘晓丽老师、倪文尖老师、杜英老师、张春田老师以及对外汉语学院黄锐杰老师和来自不同院系的学生参加了此次讲座。报告厅济济一堂,座无虚席。
  讲座伊始,吴晓东教授以钱理群先生的梦导入《中国现代文学编年史》编纂的缘起:钱先生试图通过民间的形式来组织学术,按时间序列,写一本以广告及广告背后的故事连缀起来的文学史。文学广告为“接近文学的原生形态”提供了一种可能性,以文学广告为中心,更能体现“文学生产与流通一体化”的文学史观念。接着,他以切身的体验具体地分析了四则类型不同的广告:“看萧和‘’看萧的人们”,中国化的“颓废荡:邵洵美及其唯美主义实践,“茶话”与“咖啡座”:海派散文的都市语境和《西线无战事》与“非战小说”的主题广告。在对每一则广告进行深入的解读后,他认为文学广告蕴含了丰富的可阐释的维度,具有了主题性的文学研究的价值。当然,作为一种重新打开新文学史的视角,广告文学史建立在“大文学史观” 基础之上,不仅关注文学本身,也关注现代文学与现代教育、现代出版市场、现代学术之间的关系,关注文学创作与文学翻译、研究之间的关系,关注文学与艺术之间的关系,同时它亦是“生命史学”的关照,融入“个人生命的体温”。学界对此套编年文学史的出版看法颇异,陈平原将其看作一代学人的谢幕之作,为硕博论文的选题开拓了空间。孙郁强调“生态感”与“现场感”,继而触摸文学史的脉息。姜涛从文学的“价值前提”出发,说明当下开放和多元的文学史观。至此,吴晓东教授在临末结合自身参与者的写作感悟,再次重申以新的思路与问题意识切入原始材料的重要意义。
  讲座结束后,罗岗教授做了精彩的点评。他指出广告文学史呈现出两个层面的意涵,一方面展示了中国现代文学所对应的物质性的生产环境。文学的商品化是现代文学的重要特征。另一方面,现代旅游业的产生,不仅在城市的背景下,乡村作为城市之外的环境亦被纳入到讨论的视野。同时,罗岗教授对“生命史学”如何与文学广告做更深入的沟通以及关于书籍装帧的相关问题作了进一步的追问。吴晓东教授与在场师生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互动交流,讲座在一片祥和的气氛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