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刘国忠讲“清华简《系年》与两周之际的史事”

发布日期: 2017-12-08   作者:  浏览次数: 30

  2017年12月7日下午3点,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人文学术沙龙,清华大学历史系副主任刘国忠教授作了一场题为“清华简《系年》与两周之际的史事”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华东师大历史系王进锋副教授主持。历史系副主任孟钟捷教授、华东师大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汤志彪副教授、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许可老师、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张朝阳副教授等数十位师生出席了讲座。
  首先,刘国忠教授指出了竹简和木简,至晚在商代之前就已经成为我国先民最基本的书写材料,是造纸术发明之前中国最主要的文字载体。
  接着,刘教授介绍清华简的大体情况。清华简于2008年7月15日入藏清华大学,刘国忠教授作为“清华简”整理小组的重要成员,详尽地介绍了对这批竹简的保护、清理和研究工作过程。清华简的抄写年代大约在公元前305年,出土地点应在湖北或湖南,即战国时期楚国的核心区域,总数近2500枚,全部为古书,总共约有70篇文献,其中绝大多数后世失传,内容涉及先秦历史、思想、政治和科技等多个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学术价值。
  之后,刘国忠教授对清华简整理报告的第二辑《系年》作了概述。这批竹简一共138支,分为23章,记述了上讫西周,下至战国楚肃王时代的史事,对传世文献有很大的订正和补充作用。
  最后,刘先生结合《系年》第二章,对两周之际的几件史事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系年》的第二章记录了两周之际的历史。根据《系年》的记载,周幽王娶妻于西申,生太子平王,而不是传统史家认为的位于南阳地区的南申。西申与犬戎攻杀幽王,诸侯和百官拥立幽王的弟弟余臣即位,是为携惠王,携王立二十一年后,晋文侯杀恵王,“周亡王九年”,晋侯迎立周平王即位,三年后平王东迁至成周。《系年》的记载颠覆了过去对两周之际史实的认识,填补了从幽王被杀到平王东迁之间史料记载的空白。对于携王其人,过去认为“携”是地名,但携地的地望却于史料中无徵。刘国忠教授认为余臣被晋侯杀死后,“恵”是其支持者给予的谥号,而“携”字含有贰的含义,是晋侯对其的一种贬称,表明不承认他的正统性,因此在《系年》中会存在“携惠王”的称呼。
  此外,关于我国传世最早史书《春秋》为何起始于鲁隐公的问题,史学界历来众说纷纭,但都缺乏有说服力的证据。刘国忠教授依据《系年》提出,《春秋》一书传统上被认为是经过孔子删述而成,两周之际发生的两王并立、各自依附诸侯国进行斗争的史实,与孔子一贯主张的维护周王正统、恢复周代礼乐制度的政治思想相违背,所以孔子不得不予以回避,而选择平王东迁后即位的鲁隐公作为《春秋》的开端。
  讲座之后,王进锋老师对刘国忠教授的讲座内容作了总结。听众也踊跃提问。刘教授就大家关心的清华简整理现状及以后的整理结果公布计划等问题一一作了回答。会场讨论气氛热烈,与会师生加深了对清华简的了解和研究兴趣,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