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波成博士主讲思勉午餐沙龙

发布日期: 2017-12-19   作者:  浏览次数: 69

  2017年12月12日中午,思勉午餐沙龙第112期顺利举行。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青年研究员樊波成博士作了题为“《道德经》的‘异教’阐释:敦煌佚名《老子》写本三种”的报告。
  在报告中,樊波成以三件敦煌《老子》写本为例,分析他们的书写行款、解经体式、思想内容,从而找到他们的作者信息和思想史意义。其中BD.14649+BD.14738过去被定名为梁武帝《老子义》或何晏《道德论》。本文指出该写卷应该是梁元帝的“老子讲疏”。通篇引用儒家经典阐释《老子》,“名注《老子》,实宗儒学”,体现了南朝时期玄学式微、儒学渐起的风尚。敦煌遗书BD.14677,过去被认为是道家或道教学者撰作的“老子义疏”或“疏义”。本文考证BD.14677应该是华严宗法藏一派以佛教哲学讲说《老子》的著作。结合BD.14677的文本信息和梵译《老子》论战、唐玄宗御注《老子》等历史事件,推测写卷内容的撰作时代可能在公元647-735之间。BD.14677名注《老子》,实崇佛法,是佛教徒把道教经典纳入自身思想体系的一次尝试,反映了佛道两家思想在“求同”和“存异”之后的进一步融合。
  之后,沙龙主持思勉高研院青年研究员倪春军博士,以及青年研究员杨洋博士等同仁就经典化、六朝义疏体式、述义体式等等问题与报告人进行了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