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1日中午,华东师范大学思勉午餐沙龙第113场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人文楼5303学术报告厅举行,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青年研究员倪春军老师作了题为“文本何以成为经典——以李觏《袁州学记》为中心”的学术报告。本次午餐沙龙由古籍所刘成国研究员主持评点,来自我校中文系以及思勉高研院的师生参加了沙龙活动。
报告从宋代的学记文创作展开,围绕北宋思想家李觏的一篇《袁州学记》,探索其经典化过程及其意义。报告认为:《袁州学记》的创作融入了作者的心态和主人的境遇,集会活动则促成了“三绝碑”的艺术合作,这为其日后成为经典创造了可能。北宋熙宁、元丰年间馆阁以《袁州学记》为天下第一,很有可能是针对其碑刻体式以及书法艺术而言的。南宋谢枋得、楼昉等人的文章选集对《袁州学记》的重视与评点,则更多回归文学本位的角度关注其作为记体散文的艺术成就。明清文人开始关注《袁州学记》主要来自于“为臣死忠,为子死孝”的摘句效应。由于传播方式的不同,导致各个时期对于《袁州学记》的关注点也有所差异。但是,这种差异却有一个共同的指向——《袁州学记》是古今第一学记。在《袁州学记》的经典化过程中,作者、读者、文本和媒介各自发挥了不同作用,四者的共存与互动包蕴了文学史发展的丰厚内容。
刘成国研究员对报告进行了点评,并对文本的创作和馆阁的评点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补充建议。中文系刘晓丽教授、思勉青年研究员杨洋老师则分别从“伪满洲国”的文学环境和宋代的儒学思想等角度进行了深入探讨,进一步拓展了本课题的研究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