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Arunabh Ghosh(郭旭光)主讲思勉午餐沙龙第114讲

发布日期: 2018-01-03   作者: 刘彦文  浏览次数: 58

  2018年1月2日中午,华东师范大学思勉午餐沙龙第114场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人文楼5303学术报告厅举行。思勉高研院访问学者,来自美国哈佛大学历史系的Arunabh Ghosh(郭旭光)作了题为“印度的统计对1950年代中国统计”的学术报告。本次午餐沙龙由思勉高研院张济顺教授主持,由历史系戴超武教授做点评,来自历史系的朱明、赵晋、刘彦文等老师和部分学生参加了沙龙活动。
  主讲人郭旭光2014年在哥伦比亚大学取得博士学位,论文题目为“Making it Count: Statistics and State-Society Relations in the Early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1949-1959”,主要讨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统计与国家治理之间的关系。本次报告围绕“统计”制度展开,主要介绍印度的统计对1950年代中国统计制度形成的影响。主讲人首先简单介绍博士论文选题的背景和主要内容,接着介绍在1950年代初期苏联对中国统计制度形成的影响,导致此时盛行“全面统计报表制度”,也影响1952年院系调整时社会学、统计学科的分流;重点介绍了中印在1950年代统计方面的合作,包括两国统计人员及领导人互相访问、中国派代表去印度学习统计等,其中印度统计学家马哈拉诺比斯P. C. Mahalancbis的贡献尤甚,使得1956年以后印度的“随机抽样调查方法”在中国得到应用;最后,介绍了中国和印度之间在1950年代的交流不只是在统计方面,科学技术、美术、体育、数学等方面都有许多交流,这将迫使我们扩大对冷战早期科学网络广泛性的理解,而非仅仅关注美国或苏联。主讲人认为,中印之间在1950年代多方面的交流必将影响我们对于中印历史复杂性和多样性的认识。
  张济顺教授首先对报告进行点评,认为这项研究打开了一扇窗,因为过去对1950年代中印关系的认识较多关注政治、军事方面,而没有考虑到科学技术方面的交流,实际上印度电影在1950年代传入中国之后就非常流行,印度主张计划生育的理念在1920年代就影响成立“上海节育研究所”,这都印证了印度经验对于同样是大国的中国的影响。戴超武教授高度评价了本次报告,认为这项研究跳出政治框架,而将关注点聚焦在中印在统计等科技方面的交流上,有重大学术贡献;同时,这项研究使用了多方面的资料,来自印度和中国外交部档案馆的资料进行互证,在材料运用上比较充分;最后认中印统计方面的交流也反映出两国关系演变的重要特点。在本次报告最后,在场的师生都分别就自己所感兴趣的话题与郭旭光进行提问、交流,午餐沙龙在热烈讨论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