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家和教授在课堂上
蔡家和教授与部分选修同学合影
2017年12月5-26日,台湾东海大学哲学系教授、《鹅湖月刊》副社长及常务编委蔡家和教授应邀到访,开设题为《牟宗三研究》的海外的专家课程。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刘梁剑教授、陈赟教授等人文院系部分师生参与课堂研讨。
课程共分为四讲。第一讲为“牟宗三论生命的学问”。讲授中,蔡家和教授聚焦于牟宗三先生《生命的学问》一书,讨论其对生命学问之定义、所展现之路数等。藉由该书,蔡家和教授对牟先生的哲学架构做了精要概述。
第二讲为“牟宗三的佛学判准之研究”,主要以牟著《佛性与般若》为讨论依据,对牟宗三先生的佛学论述做了批评性的介绍。蔡家和教授认为,牟宗三藉由天台宗的判教理论,用以评断佛学各派系的发展之圆不圆满、究不究竟。是著面对内学院的欧阳竟无与吕澄一系而发,牟宗三想站在其师熊十力先生立场,为中国佛学申张,认为佛理发展到中国,佛学才圆熟。蔡家和教授在此二派间进行了分判,以探究何者更为合理。
第三讲为“牟宗三的朱子学诠释”。蔡家和教授认为,牟先生判朱子学为别子为宗,有二个意思:第一,自成一宗,创构体系,而为大家;第二,不是正宗,与先秦儒学有别。至于牟先生之所以视朱子学不同于孔孟易庸等体系的原因,大致有三。第一,理是但理,存有而不活动,因为性才是理,心不是理,理不能下贯而为心。第二,朱子学是一种后天的渐教,乃因为其要透过格物的工夫,以期求得脱然贯通,心之具理,是一种“当具”,而不是“本具”,故要后天工夫以达至之。第三,心是气,牟先生认为朱子学没有本心义,心的所以然之理,与性理是不同的,故心只能虚灵知觉,知觉于性,而本身不是性。针对牟宗三的论述,蔡家和教授取朱子原文,认为牟先生的判摄只是诠释之一支,未足以定论朱子的全貌。
第四讲为“牟宗三《圆善论》对孟告之辩诠释之省思”。本讲对牟宗三先生的孟子学做了介绍与述评,而聚焦于其对《告子上》的诠释,内容涉及孟告之辩。蔡家和教授认为,牟先生接受了朱子的判准以及康德的义理,对孟子少了几分同情理解。牟先生自言其标准要取孟子原意,因此蔡家和教授尝试贴回原意而述解,认为牟先生与朱子皆有其贡献,但若欲标取原意,就应对牟先生的诠释有所保留。
讲座中,蔡家和老师善用譬喻,不仅诠解了牟宗三思想的内在条理,也作出了批判性的阐释,并在方法论上启发了学生如何理解不同经典思想体系间的关系。在授课的同时,蔡家和教授也与同学们就课程涉及的问题进行了充分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