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二战后七十年间政界学界文化界的历史反省

发布日期: 2018-04-23   作者: 任虎  浏览次数: 37

  2018年4月19日下午3点,台湾东海大学历史系胡昌智教授做客华东师范大学人文楼5303学术报告厅,做了题为“德国二战后七十年间政界学界文化界的历史反省”的思勉人文讲座(第403讲)。胡昌智教授毕业于台湾大学历史系与历史研究所。1976年在德国DAAD奖助之下前往鲁尔大学历史系,跟随Jörn Rüsen完成博士学程后回台湾,在东海大学任教,担任副教授教授。1989-1990年作为富布莱特访问学者前往G. Iggers所在的美国水牛城纽约州立大学。之后于波恩及伦敦担任学术合作推动工作。2013—2015年担任东海大学历史系客座教授,近年参与历史意识与概念的跨文化比较研究计划。著有《历史知识与社会变迁》、译有《历史知识理论》等。该讲座由我校历史学系李孝迁教授主持,讲座吸引了校内外师生的积极参与,气氛异常热烈,现场座无虚席。
讲座伊始,胡昌智教授将德国政界、学界、文化界在二战后七十年间的历史反省分为四个阶段,对这四个阶段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概述。1945年随着德国投降,英美法苏四国盟军分区占领全德国。不到五年,在冷战的序幕中发展出东西德两个分裂的国家。在六十年代中期以前,东西德双方的政界、学界与舆论界都很少面对纳粹德国的历史问题,一般人视这段时期为德国人历史反省的蛰伏期。在六十年代后期,战后出生的第二代成年了,学生运动掀起叛逆、质问的浪潮,配合着左派首度执政社民党的东向政策,激发了德国第一波对纳粹罪行的反省与相关历史背景的讨论。八十年代右派的基民党再度执政,西德在经济成就斐然以及冷战国际地位稳固的状况下,学界与政界又兴起了民族主义的呼声,而左派知识分子在惶恐中针对这个历史幽灵宣战。1986年正式展开的“史学家论战”,可以说是战后德国历史反省大爆发,左右两派立场鲜明,论战的主题围绕在纳粹德国与民族形象,这场论战延续到两德1989年的统一。两德统一,关于历史态度的讨论在政界与学界都被德西的菁英主导着。
  “政界指标态度”、“舆论媒体的活动”、“学界的论述”是分析德国的历史反省与记忆文化的着力点。胡教授选取西德总理艾德诺(Konrad Adenauer,1876-1967)的“融入西方”与曼乃克(Friedrich Meinecke,1862-1954)的“回归源头”,布兰德(Willy Brandt,1913-1992)的“东向政策”与费雪(Fritz Fischer,1908-1999)的“菁英集团利益论”,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1929-)与史提玉默(Michael Stürmer,1938-)、恩斯特•诺特(Ernst Nolte,1923-2016)、希尔格鲁伯(Andreas Hillgruber,1925-1989)、希德布兰特(Klaus Hildebrand,1941-)“四人帮”关于民族主义的论战,东西德的极速统一以及萧伯乐(Wolfgang Schäuble,1942-)、瓦尔色(Michael Walzer,1935-)等人关于民族正常化的努力等视角,结合相关影视与说部作品,对七十年的历史反思和记忆文化展开论述,为与会师生描绘出一条跌宕起伏又不断成熟的德国(主要是西德)历史反省之路。
  在讲座的结论部分,胡昌智教授对德国七十年的战后历史反省进行总结。指出其不断成熟和敢于面对的发展阶段,也正是战后七十年的德国记忆文化不断丰富和前进的历史进程,丰富了所追求的西方的精神,迈出了走向西方的步伐。
  在问答阶段,胡教授与葛君老师进行对谈,讨论了有关德国历史反省应该与冷战的世界格局相结合的话题,认为应结合冷战格局下的外交与政治联系,并通过与其他大屠杀如“红色高棉”的对比,来对屠杀中的“纳粹”独特性进行阐释。最后与现场师生互动,积极回应了关于东德方面对战争的反思、两德的历史记忆与民族认同的关系等问题,使与会师生感到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