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23日,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人文楼3102会议室,台湾大学文学院廖咸浩教授做客思勉人文讲座405讲,畅谈“《红楼梦》的补天之恨:国族寓言与遗民情怀”。讲座由华东师大历史学系许纪霖教授主持,现场座无虚席,气氛热烈。
讲座伊始,廖咸浩教授梳理了学界关于《红楼梦》已有的诠释派别,包括索引派、从社会学的阶级斗争角度出发的解读,以及纯文本的诠释方式。但是他对以往的这三类都不满意,认为它们无法全然满足文本解读的几个标准:对隐喻层面意义的挖掘、文本完整性的诠释、重回生产条件(历史条件),以及核心意义的趋近。他特别指出以往研究中所未关照到的文本完整性的问题,认为它们是片面性地抓取文本,从而往往只见其一,未见其二。
廖教授将他的解读,归类为“国族寓言派”,其主旨则在于认为《红楼梦》是通过对“男女之情”的表达,反映明末清初以来的遗民之思。此种解读,并非是为了夺人眼球,故作新意,而恰恰是在关照到《红楼梦》的生产条件、文本完整性、隐喻层面的的叙事的结果。在廖教授看来,《红楼梦》的叙事犹如“中国盒子”(或“俄罗斯套娃”),并非只是单一的叙事,而其实是一种后设小说,有着三层叙事:大观园的叙事、太虚幻境的叙事、大荒山的叙事,由内到外,对应着《红楼梦》所试图阐释的不同层次的意涵。通过对这三个层次的细致勾勒,以及对主要人物命运的重新解读,廖教授点了《红楼梦》所突出的主题,即面对着明亡的事实,清初“知识分子面对笼络时,该如何自处”的问题。
廖教授的解读看似在意料之外,但细绎其中的解读,似又在情理之中。在随后的提问环节,廖教授就这种解读的有效性,以及相关的细节问题,进行了补充。最后,本次讲座在浓烈的氛围中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