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子平教授做客思勉人文讲座谈“沈从文小说的视觉转换”

发布日期: 2018-05-15   作者:  浏览次数: 36

  2018年5月10日下午3点,香港浸会大学荣誉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讲座教授黄子平老师做客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带来题为“沈从文小说的视觉转换”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恰逢沈从文逝世30周年。讲座由中文系教授罗岗老师主持,校内外众多师生一同聆听了此次讲座。
  讲座开始前,黄子平教授首先指出了“沈从文小说的视角转换”这一题目包含了多重含义,不仅指电影,还包括歌舞、连环画等艺术形式,而“电影”这一形式是此次讨论的核心。80年代,作为“出土文物”,沈从文的小说突然成为热潮,特别是小说被改编为电影后。沈从文曾非常积极地“干预”这些改编,他的意见回答了我们的一种想象:如果让沈从文自己改变作品,他会有何种观点?
  黄子平教授提出了两个问题供同学们进行思考:在特定的时空中,某一叙述及演映形式为何及如何主导观众的想象力?是什么样的权威力量影响形式的“传达”,或“隐蔽”所谓的真实真理?结合五部电影作品:《翠翠》(1953)、《金凤》(1956)、《边城》(1984)、《湘女萧萧》(1986)、《村妓》(1994),黄教授通过讲授和欣赏电影片的方式,徐徐展开演讲主题。
  “姊妹篇”《翠翠》《金凤》以歌唱作为改编重点,这一时期,香港电影多借用五十年代好莱坞电影的歌舞片形式。到了80年代,沈从文“干预”最多的是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改编自小说《边城》的电影剧本《翠翠》。《翠翠》的拍摄组曾邀请沈从文写作主题歌,但沈从文认为应以“各种山鸟歌呼声”和“三种不同的劳动号子”交叠来展现电影,并认为不应在影片中加入“阶级斗争”的因素;可以荷兰电影大师伊文斯(Jons Ivens)的拍摄手法为参照进行拍摄。
  1984年,由凌子枫导演、北京电影制片厂出品的《边城》终于得到了沈从文的一定认可。凌子枫的改编将《边城》推向悲剧化的着力点。不过黄教授认为,沈从文小说无论如何悲剧的展开,土地与风情仍以生机存在,这一点是凌子枫没有体现和把握的。1986年,由谢飞、乌兰导演的《湘女萧萧》由青年电影制片厂出品,该片将《萧萧》和《贵生》改编在一部作品内。黄教授笑称这部作品将沈从文的“希腊小庙”拍成了鲁迅的“铁屋子”。由黄蜀芹导演的《村妓》这部影片改编自沈从文的《丈夫》,是一部带有女权主义色彩的电影。
  尔后,改编沈从文热潮渐渐褪去,但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又重新出现,这是沈从文更深刻的影响。导演侯孝贤曾阅读了沈从文的《从文自传》及其作品。正是沈从文对家乡和生死的描述,打开了侯孝贤看待世界的角度和视野。“阳光下再悲伤、再恐怖的事情,都能以人的胸襟和对生命的热爱把它包容”,这是侯孝贤对于沈从文的高度理解。从《风柜来的人》(1983)开始,侯孝贤作品发生了极大的转折。此外,受侯孝贤影响的贾樟柯也曾阅读过《从文自传》,正是在这一时期,贾樟柯拍摄了电影《小武》(1998)。黄子平教授认为,这是文学史或电影史上极具传奇色彩的影响,在曲折的道路中,沈从文的“希腊小庙”以“电影”的方式不断被展现着。
  演讲结束后,在罗岗老师的主持下,黄子平教授和同学们又进一步就沈从文创作、电影化形式等话题进行了讨论,现场气氛十分活跃,整场讲座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