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大学Hans-Georg Moeller教授主讲思勉人文讲座

发布日期: 2018-05-16   作者: 谷龙  浏览次数: 61

  2018年5月14日下午,澳门大学Hans-Georg Moeller(汉斯-乔治•梅勒)教授在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讲演了题为“诚之我、实之吾、象之予:理解个体同一性的三种范式”的精彩讲座。
  本次讲座是第411场思勉人文讲座,由华东师大哲学系Paul D’Ambrosio(德安博)副教授主持。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和哲学系的老师、研究生以及哲学系中国哲学全英文项目的留学生参加了本次讲座。
  Hans-Georg Moeller(汉斯-乔治•梅勒),著名汉学家,现任澳门大学哲学系教授。1993年在德国波恩大学。获得汉学、哲学与欧洲人类文化学博士学位,1998年在波恩大学完成教授资格论文(Habilitation)。1991-2001年在德国波恩大学汉学系任助理研究员。2001-2008年在加拿大布鲁克大学(Brock University)哲学系任教,2003-2006年任该系主任,2007-2008年任该系教授。后任爱尔兰科克大学哲学系教授。出版英文、德文专著十余部。
  此次讲演试图提供个体同一性理论的初步概述。第一部分讲述了社会学家卢曼所说的“个体同一性问题”,换句话说,是心理—社会(而不是心—身)问题:在多大程度上内心(心理)自我和外部(社会)个人角色能够得到整合?
  讲演的第二部分简要地定义了个体同一性理论的基本词汇。 “个体同一性”被理解为存在主义层面的“自我”(即在思想和感受中经历的“我”)、身体和社会“角色”(具有其社会属性的个人)之间的一致性的必要形式。这三种主要个体同一性形式的范例互不相同:“诚之我”的个体同一性是通过自我对社会角色的坚定承诺而构建的;“实之吾”的个体同一性是通过创建一个基于自己独特和原始自我的社会角色来构建的;而正如我们认为的,一个“象之予”个体同一性是通过成功的二阶的观察而呈现的个人描述的基础上形成的,例如在社交媒体中,或者其他的当代社会系统。
  讲演的第三部分主要讲述这三种个体同一性范式的历史序列的概述。尽管这些范式并不相互排斥并且可以共存,但“诚之我”似乎在前现代社会较为兴盛,而“实之吾”随着现代社会的功能分化而显现出来,而现在随着二阶观察的重要性增加,逐渐被“象之予”所掩盖。
  在讲座的最后部分,教授与在场师生进行了问答交流。德安博副教授为教授的讲演作了简要评述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