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军教授主讲“高阶认知视域下的批判性思维教学与研究”

发布日期: 2018-05-31   作者: 朱叶青  浏览次数: 30


  2018年5月25日下午,南京大学哲学系张建军教授做客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主讲第414期思勉人文讲座“高阶认知视域下的批判性思维教学与研究”。讲座由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冯棉教授主持。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和哲学系师生参加了本次讲座。
  张建军教授现任南京大学哲学系逻辑学博士点学科带头人,南京大学现代逻辑与逻辑应用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逻辑学会副会长和江苏省逻辑学会会长。他的主要研究方向为现代逻辑与逻辑哲学、科学逻辑与科学方法论、逻辑应用研究,代表性著作包括《科学的难题——悖论》、《逻辑的社会功能》、《在逻辑与哲学之间》、《当代逻辑哲学前沿问题研究》等,其研究成果曾两度荣获“金岳霖学术奖”。
  冯棉教授首先介绍了张建军教授的学术贡献,对张教授做客思勉人文讲座表示热烈欢迎。张教授对于华东师范大学逻辑学科继承冯契先生的学统,在现代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研究两方面做出的突出成就给予高度评价。他谈及与华东师范大学的种种渊源特别是冯契先生对其学术研究的深刻影响,进而引入冯契先生《智慧的探索》中的五个论题作为本次讲座的指针。他特别强调了冯契先生关于“辩证思维一定要遵守形式逻辑”、形式逻辑是反对“经学独断论与权威主义”和“相对主义与虚无主义”之利器的思想,指出冯先生对于“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的精到阐释,正是我们所要弘扬的批判性思维之精髓所在。
  接下来,张教授谈到该场讲座的论题“高阶认知视域下的批判性思维教学与研究”的源起。批判性思维教学与研究在我国学界的兴起,特别是批判性思维在素质教育中作为“核心素养”之共识的达成,为认识与发挥逻辑的社会文化功能提供了新的条件。但是关于“逻辑应用”理念上的一些分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这种作用的发挥。目前批判性思维教学与研究中出现一种“反逻辑主义”观念:认为“逻辑应用”只是批判性思维的一小部分,甚至不是主要部分。张教授认为,如果对这种观点不加以澄清,可能对我们亟待加强的大学逻辑基础教育造成新的冲击。而从当代认知科学中的高阶认知理念进行分析与讨论,可以使得这个问题得到清晰的澄明。
  张教授运用了多个“思想实验”与实际案例的批判性分析,以此说明以“合理反思”为基本特征的“批判性思维”的要义可凝结于“合理怀疑、合理置信”;而“合理”性的要义在于“尊重事实、尊重逻辑”。批判性思维要求把所有的观点(包括主体自身的观点)公平地摆在理性的法庭面前进行评估。
  张教授通过澄清作为逻辑学研究主要对象的“推理”的双重语义,引入“高阶认知”概念解读批判性思维“合理反思”的性质。经过澄清概念、分辨层面的比较研究,他认为,“高阶认知”能力的核心就是“基于合理推理与反思的问题求解”能力,其他能力都是派生的。这里的“推理”不是逻辑学本体对象的“推理”,而是应用形态的“推理”,即主体的“推理行动”。而“问题求解”能力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基于合理推理与反思的问题求解”的“高阶认知”,是作为“应用逻辑”的“认知逻辑”研究的主要对象。其核心就是探究推理与问题求解行动的“模式”,这里有逻辑因素的作用机制的把握,也有逻辑因素与非逻辑因素的相互作用机制的把握,重在探究具有一定可操作性的程序(包括“柔性”的示向性程序和适应人工智能需要的“刚性”程序)。以认知逻辑为核心,可以形成一个以研究特定领域逻辑应用方法论的“应用逻辑”学科群。以“高阶认知”理念视之,作为研究对象的“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也是由-ing所标识的“心智过程”。对这种心智过程的“合理”性的评估,显然离不开对其中所使用的推理的演绎有效性和归纳可靠性的反思,离不开基于这种反思的问题求解,即离不开高阶认知过程。如果我们承认动态意义上的“合理推理与反思”和“问题求解”居于批判性思维之核心地带,则批判性思维研究就不能离开“应用逻辑”之畛域。由此视之,关于批判性思维教学与研究的“反逻辑主义观念”,是与批判性思维的本性相违背的。
  张教授介绍说,主张“反逻辑主义理念”的学者经常强调“科学假说”研究在批判性思维研究中的典范作用。实际上,科学假说的提出、验证与科学理论的确立,是“高阶认知”在科学研究中的典型体现。这种高阶认知中逻辑因素的作用机制以及逻辑因素与非逻辑因素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就是已发展了数十年的“科学逻辑”这门应用逻辑学科的核心对象。他以爱因斯坦“追光悖论”的提出与解决为例,说明了科学假说的提出、验证与发展过程中的逻辑应用方法论机理。
  张教授引用了冯契先生关于“冷落形式逻辑是中国传统哲学逻辑思维方面的弱点,这是妨碍中国迟迟不能进入近代科学殿堂的重要原因”的论述,将之视为李约瑟难题的“冯契解答”,进而他着重澄清了关于演绎逻辑与批判性思维关系上的一系列误解。他指出,有效推理前提到结论的“形式保真性”,同时也意味着结论到前提的“形式保假性”。如果说批判性思维要致力于对既有思维结果的检讨与评判,那么有效演绎推理就构成其最重要的“杠杆”。演绎逻辑非但不是封闭心灵、维护教条的工具,恰恰相反,它是促进心灵开放、质疑教条的最有力的工具,是批判性思维教育中基本“硬件”。他还特别强调了“逻辑规律”与“认知规范”的区别与关联,演绎逻辑所把握的逻辑规律都有其形式结构所决定的“重言”特征,它们在实际思维中的应用,需要如冯契先生所说“化理论为方法”,即依据逻辑规律和认知宗旨制定相应的思维规范。人们所能把握的逻辑规律越多,其实际的逻辑思维与分析论证能力越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这种正相关关系是不言而喻的。在实际思维与论证中如何正确运用逻辑规律,的确是批判性思维研究中所要阐明的,但由此决不能得出将批判性思维与掌握逻辑规律对立起来的结论。在我国缺乏形式逻辑传统的特定历史情境与文化空间中,更要慎重审思所谓“逻辑主义”或“逻辑中心主义”理念。离开逻辑之根基而从事批判性思维教育,无异于舍本逐末、缘木求鱼。
  张教授指出,经过上述澄清,逻辑在批判性思维教育中的基础地位就昭然若揭,同时也显示出在逻辑教育中强化批判性思维视角的必要性、重要性与可行性。批判性思维教育本身就是一项“学逻辑、用逻辑”的事业,无论在专门的逻辑与批判性思维的教育中,还是在其他路径的批判性思维训练中,都应强化对其逻辑根基的认识与把握。要真正加强批判性思维教育,就应当全面促进多层次逻辑教育事业的发展。他希望经过这样的讨论能就此在学界达成更多共识。
  最后,张教授结合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和我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讨论四十周年,提出要更加深入地研究“实践如何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和“究竟如何实事求是”的问题。他认为,“两个如何”的追问,可以使得逻辑在“重在求真求证”的批判性思维中的基础作用得以凸显。
  在讲座的讨论环节,张教授与在场师生就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在批判性思维教育中的关系、归纳与演绎及分析与综合的互补机制、逻辑观的不同对批判性思维教育与研究的影响、自发逻辑思维向自觉而系统的逻辑思维的转化、如何在批判性思维教育中引入现代逻辑工具、金岳霖-冯契“摹状与规范双重作用”思想在批判性思维研究中的作用、讲座所讨论的思想实验以及沃森选择实验的不同解读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与交流。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