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25日,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姚百慧做客思勉人文讲座第415讲,为师生带来学术报告“中法建交中的中国决策”。
从1963年9月到1964年1月,中国和法国之间就建交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外交接触和谈判。姚百慧教授利用中国外交部档案馆解密的中法建交过程中形成的三个关键文本,即戴高乐私人代表富尔访华期间形成的谈判文本、周恩来谈话要点以及中方建交公报,详细分析了中国在中法建交过程中的外交政策决策过程。从中法建交过程来看,台湾问题始终是十分关键的障碍,周恩来在这个问题上采取了灵活的处理方式,从而使得法国成为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在1960年代国际形势发生改变的情况下,中法建交无疑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际处境产生了有益影响。
在解读了中法建交过程中形成的三个关键文本之后,姚百慧教授建立了一个新的外交决策分析程序,即情报-政策建议-选择-实施-调整。他认为中国在中法建交过程中的决策基本上遵循了上述程序。周恩来在情报(即外交信息)、政策建议和实施的过程中都起到了主导作用,并在接下来部分性地重复前述四个环节的调整阶段中也扮演了关键角色,根据目前材料,毛泽东只是在选择这一环节最后拍板。就中法建交的历史过程来看,周恩来的角色要明显比毛泽东重要。
在场听众对姚百慧教授有关中国决策程序的分析十分感兴趣。在接下来的提问环节,大家围绕这一程序提出了各种问题和看法,姚百慧教授均予以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