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11日下午,台湾华梵大学哲学系陈振昆教授做客华东师范大学,以“自觉心与合理性——劳思光论朱陆异同的当代道德哲学义涵”为题发表了精彩演讲。本次讲座为思勉人文讲座第421讲,由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陈赟教授主持,来自哲学系的诸多本硕博士研究生与本科生聆听了此次演讲并展开了精彩的交流讨论。
陈教授首先以《论语•阳货》中宰我与孔子关于三年之丧的对话引出道德判断的两个主要方面——心安与理得,心安主要指向反求诸己、内在体会、主题感受、爱、道德直觉等的自觉心(self-awareness);理得则指向生养恩情、礼仪传统、道德认知等的合理性(rationality),陈教授主要就是从这两个方面来阐发劳思光论朱陆异同的当代道德哲学义涵。
在进入主题阐发之前,陈教授借鉴蔡龙九教授的观点就朱陆异同议题进行了历史考察。在南宋至明清之间三十七位儒家学者中对朱陆异同的看法可分为门户之见、勉为调和、朱陆异同三类,其中能理性客观认识和评价朱陆异同的仅有清儒李绂和章学诚;在当代深入朱陆异同义理的有牟宗三和唐君毅两位先生。牟宗三认为儒家内圣之学的成德问题不在于尊德性或穷理致知的知识问题,而在于能否本诸良知良能与本心为自觉心的体证工夫,因此批判朱子理学注重格物致知穷理是以“知识讲道德”的分解知识横摄系统,不如心学家逆觉体证的道德纵贯系统;相反的,唐君毅则本于“仁心是生道”的德性工夫论进路,判定朱子的道德工夫论仍然是以“涵养主敬”作为第一义工夫,而“致知穷理”和“察识(力行)”分别为第二和第三义工夫;陈教授则认为朱子虽然重视格物致知有助于成圣之学,但是朱子并非属于道德认知主义,主敬涵养于自觉心仍是朱子成德工夫第一义。
接着陈教授分三个阶段阐述了劳先生对于儒家成德之学的看法。第一个,中国哲学史的建立阶段,劳先生参照黑格尔哲学,以健动的主体性为根本,在生活世界中展开主体自由,并求人文化成于德性生活与文化秩序。即劳先生把儒家成德之学的道德理论的基础放在道德意志之主宰的透显上,同时又承认客观条件的限制。第二个,中国哲学史之后的理论开展阶段,劳先生加上帕森斯的文化理论模型,改持双重结构的文化观,以最高自由主体中的主宰性与超越性为成德工夫的必要条件的同时,肯定理性化的活动中“合于理”的价值判准必须符合客观理性的可普遍性、有效性的理论要求,因此对“活的儒学”在理论诠释与文化实践上都有更为开阔的期许。第三个,交互主体性的前瞻阶段,劳先生积极肯定和消融哈伯玛斯的沟通行为理论及对话伦理原则,认为儒家道德实践的传统原先就不仅是“反身而诚”的诚意之学,更是讲求“絜矩之道”与“和而不同”之道,在寻求普遍性的理论整合与社会整合的努力中早已蕴含了尊重特殊性与差异性的后现代性质的潜能。劳先生还重新检讨了道德直觉与道德认知在道德判断中所必须担负的功能与作用,他把陆象山的“本心”诠释为一种道德主体的“价值自觉”,同时也是一切价值标准的根据,陆象山言“若能尽我之心,便与天同”即是超越经验存在之意,其立场是肯定主体实有之心性论;而朱子之论“心”在劳先生看来兼有“性”、“情”两个方面,“心之性”即“心”能见“理”之能力,故朱子所论“心”并非“理”的价值根源,而只能是一种肯定客观实有的形上学;故劳先生总结儒家道德理论涵盖“道德理论”、“道德境界”与“道德教育”三个层次。
接着陈教授对朱陆异同的当代道德哲学义涵进行了阐发。首先是“自觉心”,除了以上所提到的心安、仁爱等,它还意味着本心是一切价值的根源与标准,劳先生就曾指出王阳明“心即理”意味着“一切价值规范皆源自此自觉能力”。其次是“合理性”,不仅哈伯玛斯的沟通理性达成普遍共识、现代社会分工中哲学的反省的可普遍性的思维方式等是“合理性”的内涵体现,朱子“体用一源,显微无间”的思维方式,理一分殊、心统性情与敬义夹持的辩证特质,格物致知穷理的客观性原理的寻求以及合内外之道、求诸外正所以明诸内的兼综辩证性质,都可作为补足陆王心学、和会陆朱的德性理论尝试,并与哈伯玛斯谈规范之合理性的途径相互契合。而哈伯玛斯的沟通理性,与康德实践理性的主体性独白比较起来,是交互主体性进行社会互动的结果,因此个人内在的真诚或虚假、语言的可理解性、真实性与正确性都会受到公众的检验。由此陈教授总结到朱子承接伊川讲求“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的同时,增益“格物-致知-穷理”学说开启的理性认知对于儒家成德之学来讲,不仅维持了儒家原先强调的道德觉性体知,还发展出了客观合理的道德理性认知,是自觉心与合理性相互融合的“合内外之道”,既符合孔子仁智并举的儒家传统学风,更切合现代沟通理性文化与认知资讯发达的时代性需要。
陈教授讲毕,陈赟教授对讲座内容进行了精彩的回顾与点评,多位同学就张载“屈伸往来”、尊德性与道学问的矛盾转换等问题同陈教授做了学术交流,陈教授还亲切地赠予了同学书籍。最后讲座在师生们热烈的掌声中画上完美的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