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一种“风俗”,形成品味、眼光和判断力

发布日期: 2018-09-14   作者: 丁宇  浏览次数: 52

  9月12日上午,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2018级研究生见面会暨开学典礼在闵行校区人文楼3102会议室隆重举行。见面会由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王玉琼主持,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研究员、新任院长、2018级研究生班主任郁振华,副院长方笑一,2018级研究生导师、中文系郑伟教授、历史系瞿骏教授、包诗卿副教授,2018级研究生Tutor、思勉青年研究员许可、杨洋,通识书目指导老师、思勉青年研究员惠春寿、蒋华杰,行政办公室、图书馆工作人员于明静、肖连奇、贾静、殷莹,老生代表、2015级博士生卢华,以及2018级11名新生参加。


王玉琼书记主持开学典礼

  开场辞中,王玉琼简要介绍了高研院“小而精”的特点,期待大家尽早、充分地融入到高研院这一“进取、活泼的学术共同体”与“温馨的情感共同体”之中。


卢华代表老生发言

2018级博士研究生

2018级硕士研究生

  卢华、庞士桐、沈喜阳代表老生、新生先后发言。作为刚从日本东京大学访学归来的学长,结合自己的经历、体会,卢华希望学弟学妹们更多、更好地利用高研院所提供的各种海外交流平台、机会,开拓国际学术视野。作为思勉2015级硕士生的一员,同时也是2018级博士新生,庞士桐分享了自己在高研院三年学习的感悟。他提到,作为一个思勉的研究生,既要重视习惯的养成,又要敢于打破既有认识;要对自己负责,也要对自身不断反省。
  沈喜阳以近“知天命之年”攻读博士,在题为“樱桃河涌丽娃波”的发言中,他回忆了自己的不平凡经历:18岁中等师范毕业;在担任小学、初中教师的17年中通过自修,相继取得大学专科、本科文凭;35岁考入华东师大攻读硕士;凭一颗热忱而执着的学术之心,在49岁时跨专业成功申请高研院博士。同时,他也结合自己对高研院的认识、感知,与大家分享了自己对“真正的学习”之理解——绝不仅仅是信息的获取,知识的传承;更应是学问的创造和思想的创新,学问的践履与生命的养成。


郑伟教授

包诗卿副教授

瞿骏教授

2018级Tutor许可(左)、杨洋(右)

 方笑一副院长对研究生培养的模式、要求做了简要说明。之后,与会老师纷纷发言。郑伟教授谈到自己与高研院的“缘分”,并基于语言学的特点,对新生提出了“本土训练,世界眼光”这一期望。包诗卿副教授看来,高研院模式有利于中青年教师与学生更深入的交流,推进师生共同成长。瞿骏教授在发言中,首先抛出“思勉高研院的意义为何?”这一问题,引发与会人员深思。进而,他借吕思勉、钱穆、余英时等名家的成长经历,以及思勉人文通识阅读的书目,具体地辨析了高研院较于一般教学单位的“超越之处”,就在于可帮助学生最大程度地免于被当今学术体制束缚住自己的思想与成长,同时培养一种浓厚的“风俗”,教会学生知道“什么是好东西”、“怎样做出好东西”。 新生Tutor杨洋、许可就自己的学术兴趣与研究专长做了介绍,并欢迎同学们多交流、多互动。通识书目指导老师惠春寿、蒋华杰就书单阅读内容的选取与读书报告的提交等,提出若干建议和要求。


院长郁振华教授

  郁振华院长指出,思勉高研院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中国古代“师徒制”的反响、回归。这种回归有利于学生在一个大家庭中,在大家、名师的指点和带领下,从“知道”到拥有“技能”,乃至于上升到“技艺”,培育、形成自己的品味、眼光和判断力。他结合自己关注的知识论领域,向同学们阐释了“作为范例的书单”存在之意义——让人清楚什么是真正好的学问,继而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最后,郁振华院长又以班主任的身份,结合当下高校学者面临的普遍处境,强调一定要主动、乐于与自己的导师、研究员、青年研究员联系,积极问学,从各方导师处获得成长。


师生合影

  典礼后,与会师生移步至院落中庭,在吕思勉先生铜像前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