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耶鲁大学沃尔夫教授来我校讲座

发布日期: 2018-09-18   作者:  浏览次数: 44

  2018年9月17日上午,美国耶鲁大学的沃尔夫教授(Miroslav Volf)在我校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人文楼5303报告厅做了题为“全球化与宗教”(Globalization and Religions)的讲座。本次讲座的主持人是中文系的刘文瑾老师,翻译由政治系的崇明老师担任。来自不同院系专业的教师与同学们济济一堂。
  沃尔夫教授是耶鲁大学的讲席教授、宗教与文化中心主任,研究领域涉及基督教、宗教对话与全球化等,曾与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在耶鲁大学共同教授三年“全球化与宗教”主题课程。他出版20余本著作,发表学术文章近百篇,曾获路易斯维尔大学Grawemeyer奖,近期出版著作为 Flourishing: Why We Need Religion in a Globalized World。
  讲座伊始,沃尔夫教授首先描述了当今世界这样一幅图景:一方面是全球化加剧——全球化是市场经济驱动的必然结果,工具理性为其提供了思想上的支持;另一方面则是近几十年全球各大宗教信仰人口在绝对数量和相对比例方面的增长。这两个方面在政治、经济和人际之间(interpersonal)产生了许多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问题。教授则打算在这次时间非常有限的讲座中,着重探讨全球化与宗教发展造成的人际问题。
  沃尔夫教授重点讨论了当代社会中宗教存在的三个特质:普世性(universalism)、独特性(particularity)与竞争性(contending)。他指出所有宗教都既具有包容性、普适性的一面,又具有各自独特的内涵和排他性的一面;与此同时,全球化既给人们提供了世俗化的契机,也给人们提供了在宗教与宗教、宗教与世俗主义或无神论的对话中深入思考生活意义的机会。“真理寻求对话”,沃尔夫教授认为,宗教的排他性并不必然是消极和暴力性质的,相反,正是排他性和差异性使对话得以可能,并使各个宗教传统积极发展和更新自身内涵,因此宗教间的竞争性可以是富有生产力的(productive)。沃尔夫教授相信:世界上的主要宗教都蕴含着某种“何为美好生活”的真理,在经过更新与变革,以及同政治多元主义(political pluralism)进行的良性结合之后,都有可能从自身传统中重新发掘积极资源来处理与他者的差异,这将从根本上有助于人们摆脱全球化带来的对物质生活的单向度沉迷,使人们各自活出本真而欣欣向荣的生活。
  在沃尔夫教授的精彩讲座之后,老师和同学们围绕主题,就各自关心的问题同教授进行了积极的讨论:从传教士在全球化中的角色到宗教可能导致的暴力倾向;从哲学视角的超越性与内在性的融合问题,到社会学视角的“真理”与“和平”之间的微妙妥协,等等;最后甚至还讨论了近年较受关注的、根据日本作家远藤周作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沉默》。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