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胡军教授主讲思勉人文讲座

发布日期: 2018-09-21   作者: 黄家光、文杰  浏览次数: 160

  2018年9月14日下午3点,北京大学哲学系胡军教授做客华东师范大学,在人文楼5303做了题为“人类行动结构的现代解读”的演讲。本次讲座为思勉人文讲座第423讲,由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哲学系教授郁振华主持,众多师生聆听了此次学术讲座。
  开宗明义,胡军教授区分了传统人类行为模式与现代人类行为模式,并指出,传统行为模式以经验为指导,现代行为模式以知识为指导,这种知识主要是一种理论知识,即现代人类的行为模式往往是以一套在先的理论知识为指导。他以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和瓦特发明蒸汽机为例,说明前者的发明是以经验积累为依托的创造,而瓦特的发明则是以对现代科学技术的认知和了解为前提的。与之相应,计算机技术直接得益于图灵、冯诺依曼的工作,但其理论基础二进位制早在十七世纪的莱布尼茨那里就已奠定。由此可见,理论知识对于当代社会的重要性。
  胡军教授进而认为,在现代以知识为导向的社会中,知识理论体系的创新是中国文化复兴的基石。这尤其体现在科技知识的创新上。他通过阐发爱因斯坦对中国传统科学技术的批评,说明中国科技传统的局限。爱因斯坦认为,现代科学有两个特点,一是抽象的逻辑体系(以欧式几何为典范),一是通过实验发现事物的因果联系(以文艺复兴时期的实验科学为典范)。而在中国传统中没有作为知识理论体系的科学(science),甚至没有作为实验科学意义上的技术(technology),只有以经验为依托的技术(technique),甚至在中文翻译中,对这一点都没有明确意识,没有充分意识到技术背后的理论知识的重要性。他还以牛顿、道尔顿等著名科学家为例,说明作为知识理论体系的哲学对科学的影响。他说,科学家是个新兴名词,在19世纪才出现,现代科学作为新兴事物,对于中国传统来说是陌生的,他提醒我们在现代社会中理论知识对于科技创新的基础性作用。
  为进一步加深我们对此现代人类行为模式或结构的理解,胡军教授生动形象地给我们展示、说明了高音演唱、篮球、体操、舞蹈等活动中理论知识如何具体而微地渗透入人类行为模式之中。这些活动在训练中以理论为指导,经过反复训练,沉淀为无意识的身体技艺。胡教授最后指出,强调理论知识的重要性不是要否定经验,更不是用理论来替代经验,而是要意识到理论知识对于当代社会发展之重要性。
  主题演讲结束后,胡军教授就传统行为模式如何转变为现代行为模式、如何理解中国传统中科学理论、如何看待似乎不需要知识理论的整体性的直觉或顿悟等问题,与在场的老师、同学进行了深入而精彩的交流。最后,整场讲座在与会者的热烈掌声中宣告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