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部减灾中心客座研究员徐海亮主讲思勉人文讲座

发布日期: 2018-09-30   作者: 郭丹  浏览次数: 89

  2018年9月26日下午,水利部减灾中心客座研究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徐海亮老师在我校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学术报告厅做了题为“1950-1960年代全国重大干旱事件的灾害学分析”的讲座。本次讲座为思勉人文讲座第427讲,由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韩钢教授主持。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高建国研究员为评论人。历史学系等多个系的师生聆听了此次讲座。
  徐老师首先介绍了干旱灾害史的研究方法,详细解释了一系列专业术语,如旱涝等级法、旱涝县次、帕尔默指标等。他介绍说,水利部信息中心主持的“旱情监测预测”系统,气象干旱指数以降水量指标为主,同时要考虑气温、湿度、风、云等气象因素所决定的蒸发能力的作用。因此,不能单凭降水量多寡说明灾害程度,干旱的研究应深入考虑天气、水文、土壤等因素间的关系,进而利用自然科学的技术做分析。徐老师综合回顾了中国气象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气所等机构,及冯佩芝、王维洛等国内外学者对1958-1962年灾害程度的评估成果,对以往研究做了详细介绍。
  讲座主体部分,徐老师详细介绍了他自己参与国家相关重大项目研究的成果。徐老师根据水利部信息中心技术平台统计的气象和水文部门主要站点的整合数据,从自然科学的角度评估了此段时期的灾害程度。通过展示全国主要地区如巴中、邵阳、陵县、重庆、安阳、亳州等水文及气象站点的统计数据及图表,从气候、降水、温度变化、粮食产量等多方面进行了论证。徐老师认为,1958-1962年属于建国50年来数次干旱高潮期的第一峰期,中国中部和其他地区发生过连续的较为普遍和严重的干旱气象灾害。总体而言,形成于1958年冬至1962年夏秋的连续干旱,是灾害性天气形势的客观反映,导致汛期少雨和冬春连旱的气象条件交替出现,促使这些年在江淮、黄淮和西南地区发生持续干旱。类似气候特征,也是1970、1980、1990年代一些重大干旱灾害发生的因素之一。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高建国研究员,对徐海亮老师的讲座作了点评,同时就干旱带来的社会影响阐述了自己的看法。在场师生就徐老师的讲座内容进行了提问,包括重新理解受灾面积及成灾面积的概念、如何划定受灾程度及受灾面积、如何理解和运用水文观察站点数据等问题。
  此次讲座运用自然科学的知识与研究方法来探讨当代历史问题,对在场多以人文学科为背景的师生而言是一次知识量十分丰富的学术盛宴。整个讲座持续近3个小时,最后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