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冯金忠主讲思勉人文讲座

发布日期: 2018-10-22   作者:  浏览次数: 613

  2018年10月12日,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河北学刊》杂志社副编辑冯金忠博士做客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为师生作了“京津冀区域禅宗史的新进展”的讲座,讲座由历史学系李磊副教授主持。
  谈到为何会选择京津冀地区禅宗史作为自己的研究新方向,冯老师讲述了自己的学术心路,认为禅宗在京津冀地区存在着深厚的底蕴,在追溯其发展历程时存在许多可以进行创新和突破的方面,正是这一潜力让他产生了研究的动力。在简明地梳理了禅宗在唐朝前期发展确立的过程后,冯老师将报告主体分为三个部分。
  一是史料的拓延。传统的禅宗史研究,大多依靠宗教灯录和语录等经典,敦煌文献出土后,为禅宗史研究带来了新的材料,冯老师则认为,将来禅宗史的新突破,一大方面在于碑刻材料的发现和研究。他列举了近年在邢台发现王维所书的六祖能禅师碑为例,此碑的碑铭和序文被记录在文献中,但碑刻实体长期未见于世。鉴于文字史料在碑文著录中经常有讹误出现,此次发现,对订正和补充传世文字资料起到很大作用,对禅宗史上重要的六祖其生平和禅宗的传播有了更准确的了解。
  二是研究范式和视角的转换。长期以来,禅宗史的研究逃脱不开哲学史和思想史的定式,研究对象多为片段的思想和语录,冯老师因此提出,作为历史研究的禅宗史,要强化历史维度上时空发展脉络的梳理。同时,要更关注禅宗史作为接受史的特性来研究其传播特点,并将视界拓宽,着眼于京津冀区域内不同佛教宗派的互动。他还引用了葛兆光的观点,启发大家从新社会史的角度来进行研究,即将眼光向下放,跳脱出精英知识圈外,关心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总结这一部分的讲话,冯老师认为今后的禅宗史研究突破将会体现在几个主要方向,即从地方到区域、从个案到集束、从静态共时性到动态历时性,以及从短时段到长时段的转变上。
  三是新问题的开掘和旧问题的激活。在这一部分,冯老师着重提到了禅宗传入和早期传播中尚未被学界注意的几个问题。例如故觉禅师和智力禅师碑文的发现和释读,将以往认识中的唐朝南禅的传法区域向北进行了扩展。北宗在京津冀区域的发展情况及其与南宗的力量消长,也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探究的问题。除此以外,对于唐五代时期临济宗的发展情况,目前学界仍缺少有关的深入研究。
  最后,学生代表对冯老师此前关注的唐代河北藩镇问题和现在进行的京津冀地区禅宗史研究的相关情况提出了问题,冯老师结合自身经验,进行了解答和心得传授,为讲座画下了圆满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