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喜阳:三十四年路漫漫

发布日期: 2018-10-25   作者: 沈喜阳  浏览次数: 103
  我在硕士学位论文后记中写道,“岁月奄忽,性灵不居;离歌未唱,怀想已生。雪泥鸿爪,无序即是有痕;路转峰回,偶然亦为命定。三载华师,一泓清水流云去;百年人世,万里风神入梦来”,以表达对华东师大的眷恋和难舍。想不到我在硕士毕业11年后,重回华东师大,再续 旧梦前缘。1984年,我15岁,初中毕业,考取当时的安徽省贵池县教师进修学校,成为一名中等师范生。2018年,我49岁,考取华东师大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成为一名博士生。从中师生到博士生,我走了34年,400多月,12000多天。
  1987年中师毕业后,我成为贵池区木闸乡小学教师。除了音乐和美术,我教过小学的所有其他课程,语文,数学,品德,历史,自然,体育。更换了三所小学,在拥有十五年小学教龄后,调入贵池区晏塘初级中学,当了两年初中语文教师。1993年,我参加《世界文学》创刊四十周年征 文比赛。作为一名乡村小学教师,在强手如林的角逐中,我竟与两名大学教授同获二等奖,获奖征文《回味无穷的“背景文学”》刊于《世界文学》1993 年第5 期。这是我的处女作,它给了我读书写作的信心和力量。1998年,我参加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以五年时间相继考完安徽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科、本科课程;获得文学学士学位后,于2003年底报名考研,居然一战成功。2004年9月,我35岁,在但丁所说“人生之中途”进入华东师大, 师从陈建华教授攻读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学位。我在陈老师七十寿庆时撰写《丽娃河畔坐春风》(刊于《安徽文学》2017年第2期),曾详述陈老师对我的“开导”、“引导”和“指导”。
  2007年7月,我硕士毕业进入安徽文艺出版社从事文学编辑工作。从一个读书的,买书的,变成了做书的。所责编的图书曾获得三项国家级大奖,其中一项获中国出版政府奖,两项获中华优秀出版物提名奖;其他级别奖项更多。在安徽出版集团成立十周年征文中,我获得一等奖第一名。不少熟人向我祝贺,只有两个诤友批评我浪费才华。我不知道自己有无才华,我只知道我一直未间断读书。在社会竞争中,我或许总是失败者。低起点时低失败,高起点时高失败。每一次的失败,没有折损我的骨头,却促使我更认真地去读书。既然我命中注定是个书生,那我就去读书。幸运的是,我想读书的愿望总能实现。
  我的硕士导师陈建华教授不仅鼓励我跨专业报考博士,而且给我很多帮助,他说我可能会创下华东师大博士生的年龄记录。我事后才知道,我的硕士老师王圣思教授在我博士面试前夕,竟然为我紧张得头疼无法入眠。硕士毕业之际,我认识了华东师大王元鹿教授,之后时时向他问学;在听我说即将报考博士之际,王老师就说我百分百肯定能考取。在2017年12月参加博士考试面谈时,历史系杨国强教授为我的博士研究计划提出改进建议;古籍所方笑一教授提示我研究现代旧诗应加强古典文学素养;中文系谭帆教授一方面提醒我博士计划选题的分寸,一方面关心我如果读博可能会承受的压力。胡晓明教授是我即将师从的博士导师,我在硕士毕业后常向他请教,胡老师也每每为我传道释疑。我在表达考博意向后,胡老师说他愿意陪我一起经受“烤”验。在获得博士拟录取资格后,我向胡老师呈诗:“顿挫沉雄出草堂,论诗论学自轩昂。万川之月皆明月,我幸分沾一缕光。”第一句指胡老师祖籍成都,第三句指胡老师著作《万川之月》。胡老师当即次韵和诗:“喜阳诗学已升堂,蓄艾三年气更昂。今日人文零落尽,要留薪火护灵光。”胡老师的赐诗真使我兴发感动。我自知既未“升堂”,更非“灵光”,然而胡老师竟着意“护”我。我于是再和一诗:“逡巡歧路未登堂,空有此心剩激昂。大匠偏怜顽石意,且将雕琢出清光。”我虽是“顽石”,却受到母校众多“大匠”们的鼓励、帮助和爱护,令我忍不住慨叹:“饱经冷暖与炎凉,十载初心未敢忘。唯有师恩绵不绝,每如甘露润枯杨。”
  前辈诗家熊盛元先生在获悉我读博后欣然赐诗:“《喜阳兄考取华东师大博士赋此以赠》:蕙畹风和梦亦馨,春申浦外欲扬舲。何曾揽镜嗟头白,只恁舒眸对岭青。拾贝荒滩云霭霭,寻仙绝岛海溟溟。沧桑阅尽知天命,月亘长空剑出硎。”将读博之事报告我敬重的中国艺术研究院郑雷学兄,他慰我“论战已老,论商已迟,论学正当时”,又祝我“行将大成”。远在加拿大的小说家简杨女士贺我攻读博士学位,引用土耳其诗人塔朗吉《火车》中的诗句,“但愿你一路平安,桥都坚固,隧道都光明”。因此缀成一首五 律《四十九岁重入华东师范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有感》:“半百老童生,如何有大成。聊将秋水意,来对暮春情。尚义风云古,丽娃桃李盟。心桥坚且固,隧道也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