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rl-Heinz Pohl(卜松山)教授主讲思勉人文讲座

发布日期: 2018-11-09   作者: 李欢友  浏览次数: 181

  2018年11月1日下午,思勉人文讲座第433讲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人文楼3102会议室如期开讲。德国特里尔大学汉学教授 Karl-Heinz Pohl(卜松山)作了题为“中国传统中的内在超越——关于一种汉学论战的述评”的报告。此次讲座由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副系主任刘梁剑教授主持,参加这次讲座的还有正在哲学系主持系列研讨课程的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的Graham Parkes教授以及数十位同学。
  讲座从西方对中国思想的普遍论断这一话题开始。Karl-Heinz Pohl教授以论天为例,特别拈出黑格尔纯粹从社会观察角度论天的问题,指出其未考虑中文文本,又解释了当代学者如郝大维、安乐哲、弗朗索瓦•于连分别视天是宇宙哲学的一切或内在的总和的看法;接着,其进一步仔细分疏了中国人对于世界之外的看法,从孔孟、《中庸》到宋明理学、当代新儒家,再到上世纪80年代的“韦伯热”和汤一介先生的观点。在其中,Karl-Heinz Pohl教授注意到了当代新儒家首重儒学的宗教层面而含蓄地提及内在超越的问题,以及中国人面对“韦伯”(Max weber)而产生的诸观点,如中国思想只有世俗、对世界没有距离,因而缺乏类似于欧洲的政治机构等等。同时,这些中国学人的论点在后来随着西方学者的加入而得到深化。如上面提到的郝大维、安乐哲、于连就认为“中国的传统是非超越的,同时又是极有宗教意味的”。中国传统相对西方而言是“一种彻底的他性”,不应该运用西方概念的术语而应运用“自己的术语”来理解中国。
  经过上述的论述与分疏后,Karl-Heinz Pohl教授认为新的深层次的问题被突显出来。如儒学是否有宗教特色或范畴?用源于西方哲学与神学的术语解释中国“哲学”是否合理或有道理?为什么中国学者感到需要用西方“过时”的概念来讨论自己的文化?当中国学者使用譬如内在超越这个术语时指的是什么?这些问题的提出彰显出了一些在讨论中的混乱状况,如众多中国学者困惑于“超越”与“超越论的说法。紧接着,其便重新梳理了中国历史上的相关看法,并佐以余英时、冯友兰等学人的论述,总结出“内在超越”表明“外在力量的运行体现在天,在人则体现于先天道德”(援引郭齐勇的看法)的观点。并同时认为,“超越”可被看作是一个美学范畴,是对我们不能理解的事物,对超于人类力量的事物的一种诗意描述,将之假想为哲学术语进行翻译是毫无意义的。因此关于中国传统的内在超越在严格意义上并非是超越,也许仅在一种否定含义上描述一种我们无法谈论的范畴(或事物)。随后,Karl-Heinz Pohl教授转进一层,认为在西方,田立克(Paul Tillich)的思想与此相似。但不同的是,中国传统与“先天道德”概念颇为接近,这也就是当代新儒家牟宗三先生以儒学会通康德得以可能的原因。末尾,Karl-Heinz Pohl教授就一般地做比较研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抛出一个开放性的话题,即用西方术语与框架解释中国的过去是否具有合法性?比如中国哲学、中国美学等诸如此类的提法值得深思。
  讨论中,就“内在超越”相关问题,刘梁剑教授、Graham Parkes教授分别提出各自的看法,同学们也纷纷踊跃发言,Karl-Heinz Pohl教授也一一做了回应和解释,现场气氛浓烈。
最后,讲座在同学们的掌声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