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7日下午,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葛金芳先生应邀赴华东师范大学人文楼5303学术报告厅发表主题为“农商社会说的由来及其理论内涵”的学术报告,古籍研究所顾宏义教授担任主持。
葛金芳教授首先介绍了农商社会假说提出的学术背景。中国古代社会从生产方式的角度来看,可分为先秦“部族社会”、汉唐“吏民社会”、宋明“租佃社会”、辽夏金元“游牧社会”以及清代“农业与游牧的结合体”,若从产业结构的视角来看,则先秦汉唐为古代农业社会,宋元明清为近世农商社会,20世纪后为现代工商社会。第二部分,葛教授认为农商社会的主要特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个体小农经济由自给性向自给性和交换性相结合的方向演进,出现了众多“兼业农民”。二是市镇兴起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三是早期工业化(原始工业化)进程启动。四是交换活动显著增加,贸易市场容量扩大,经济由封闭转向开放。国内商品结构亦发生了变化,贸易性质由奢侈品贩运转向日用品规模型商业。五是带有近代色彩的新经济因素出现,如交子、包买商等。农商社会的运行机制,一为生产效率提高,二为交易效率改进和提高,此为农商社会向前的内生动力。三为市场容量增加。第三部分,葛先生结合宋代史料中的事例,论述、阐释了宋人对农商社会的观察和理解。最后,在余论部分,葛教授阐释了农商社会理论的研究意义,此理论为我们观察中国古代社会的演进轨迹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为我们当代社会治理亦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顾宏义教授高度评价了葛教授的演讲,谓其农商社会理论既有宏大的理论建构和开阔视野,又有扎实的史料支撑,为我们观察古代社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在讲座的最后部分,听众就讲座中的具体问题向葛教授进行了请教。葛先生整场讲座逻辑缜密,语言幽默风趣,不啻为听众奉献了一场史论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