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知名现象学家Anthony Steinbock教授主讲思勉人文讲座

发布日期: 2018-11-19   作者:  浏览次数: 77


  2018年11月16日下午,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邀请来自美国南伊利诺伊大学教授,国际知名现象学家Anthony Steinbock(安东尼•施坦因博克)莅临华东师范大学人文楼5303学术报告厅,发表了题为“Surprise as Emotion: Between Startle and Humility”(作为情感的惊奇:在惊吓与谦卑之间)的精彩演讲。本次讲座由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刘梁剑教授主持。浙江工商大学卢盈华副教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王珏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英语系张牧人助理教授,以及来自华东师范大学不同院系的多名硕博研究生、本科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施坦因博克教授以传统哲学界对惊奇的认知定式为问题的切入点,以日常语言表述为线索,以日常经验省察为方法,对惊奇展开了精彩的现象学分析,揭示惊奇的信任结构,描述惊奇与震惊、惊吓、谦卑等现象之间的微妙差异。
  就惊奇的信任结构而言,施坦因博克教授认为,惊奇是一种不信任的一种确信。他以惊奇关注事物的无防卫性为前提,从现象学阐释的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维度切入,分析惊奇是对经验的颠覆,认为惊奇与道德情感中的羞耻或者害羞一样,是一种痛苦的经验。这种情感不同于期待,是指向未来的一种消极性情感体验。就惊奇和震惊的区别而言,震惊是对非预期给定事物的一种瞬间性反应,不涉及情感的重组。而惊奇作为“相信我所不确信”是感觉的一种重新建构。施坦因博克教授结合胡塞尔现象学中提出的消极性体验,分析惊奇是否是一种纯粹的消极经验,有无导向积极性自我体认的可能性。施坦因博克教授认为,意外总是以一个从被动层面到主动觉醒的转变而发生,这也指出了惊吓(startle)发生时的被动体验水平,以及惊喜发生时的更为主动的意义语境。在此基础上,施坦因博克教授进一步区分出惊奇猝不及防、措手不及和一种完全以自我为中心的的惊吓。施坦因博克教授从胡塞尔提出的确认是情感信任的出发,分析是什么样的情感引发了惊奇,在道德层面该如何界定。施坦因博克教授认为惊奇作为带走某些情感性反应的经验,它没有预设性,既可以是一种积极的情感效价,或消极性情感效价,也可以是中性化的情感效价。惊奇作为一种情感,既不是类似于惊吓反射的情绪,也不是类似于羞耻、负罪感与谦卑的道德情感。惊奇是一种被抛回体验的情感,不同于有情地朝向某物。作为一般情感的“惊奇”,以情感失衡为其特征,不同于我们在羞耻与负罪感这些道德情感中看到的分离体验。惊奇也不同于赠与,后者是谦卑体验的特性。
  卢盈华副教授结合自身在南伊利诺伊大学师从施坦因博克教授学习现象学的亲身经历,对施坦因博克教授的讲座进行简要的总结。与会听者就相关问题与施坦因博克教授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施坦因博克教授此次讲座无疑将激发华东师大师生对于现象学研究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