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告】3月27日邵迎建:借古喻今——从《万世流芳》看战时上海的电影策略(思勉午餐沙龙80)

发布日期: 2015-03-19   作者:  浏览次数: 13

主题:借古喻今:从《万世流芳》看战时上海的电影策略
主讲:邵迎建(日本国立德岛大学教授)
评论/主持:姜进(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时间:2015年3月27日(星期五)11:15-13:30(11:15先放映电影节选; 12:15讲演开始)
地点:闵行校区人文楼5303学术报告厅
主办: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

内容简介:
  抗战时期的上海,通常被划为两段——“孤岛”(1937年11月-1941年12月7日)与沦陷(1941年12月8日-1945年8月15日)时期。两个命名为我们勾画了截然不同的两幅图像——前者是四面围城,孤军奋战;后者是魔鬼当道,庶民受难。《万世流芳》拍摄于沦陷时期,由中华电影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华电影)与满洲映画协会出品,中华联合制片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联)摄制。战后,该片因其诞生的环境,还因“歪曲林则徐这个爱国历史人物的形象,歪曲鸦片战争的历史,充满了反历史主义的观点,并且还大肆渲染三角恋爱”(《中国电影发展史》)受到严厉批判,与同时代的一百多部影片一起,被打入另册。
  本次演讲通过讨论《万世流芳》的制片组织与日中双方的摄制意图,从剧作者的思路出发,考察剧情,细读文本,得出结论:此片的“中心话源”为民间女子“张静娴”——起初她倾其心力财力推行戒烟药,后来又以“平英团”团长身份死于敌人枪弹。影片末尾,“国家决不会亡的”的呼声,是在借百年前的百姓之口,表达沦陷区中国人的心声。张静娴的扮演者,为“孤岛”时期花木兰的演员陈云裳,让“昔日木兰今天重现”,意在延用借古喻今的方式,表达强烈的抗日意志;而张静娴的处于拥有“正义”话语权的父亲与心向往之的恋人中间、有口难辩的“女儿”困境,则再现了文化人当时的处境。
 
主讲简介:
  邵迎建,1995年于日本东京大学取得文学博士学位,现为日本国立德岛大学教授。近年专题研究抗战时期的文学与文化。主要著作为《传奇文学与流言人生——张爱玲的文学》(北京:三联书店,1998)、《抗日战争时期上海话剧人访谈录》(台北:秀威信息,2011)、《上海抗战时期的话剧》(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论文有《“小市民”的命运――讲〈花街〉〈春江遗恨〉故事的人》(《现代中文学刊》2013年5期)、《〈春江遗恨〉幕前幕后》(《现代中国文学研究丛刊》2014年1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