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故取消】6月3日潘海华:从罗曼语和斯拉夫语看“给”的句法功能(思勉人文讲座原248)

发布日期: 2015-05-27   作者:  浏览次数: 13

主题:从罗曼语和斯拉夫语看“给”的句法功能(The Syntactic Function of “gei” (给) Compared with Clitic “se” of Romance and Slavic Languages)
主讲:潘海华(香港城市大学翻译及语言学系教授)
主持:左思民(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时间:2015年6月3日(星期三)9:00
地点:闵行校区人文楼5303学术报告厅
主办: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

内容简介:
  罗曼语族和斯拉夫语族的附缀SE,可以标记多种句式,如逆动句、反致使句、非人称句以及中动句。在此视角下,文章认为现代汉语动词前的“给”也是一个功能兼容的附缀,可以标记逆动、被动和中动句式,还可以出现在“被”“把”共现句、动词拷贝句、焦点句以及“V得”句。从结构看,这八类句法都涉及动词直接(底层)宾语的离位,“给”因此可以统一为谓语动词所带的宾语离位前置标记,这也是“给”不同于SE的主要特征。文章还认为句法变化和动词语义是允准“给”出现的充要条件,前者是本文的研究重点。

主讲简介:
  潘海华,香港城市大学翻译及语言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语言与认知研究实验室主任,韩礼德语言研究智能应用中心副主任。中国社科院语言所社科创新工程语音与言语科学重点实验室专业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上海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兼职研究员、同济大学兼职教授与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文学院客座教授及兼职博士生导师、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及湖南大学语言学系客座教授。曾任国际中国语言学学会执行理事,香港城市大学人文及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香港语言学会会长。研究范围涵盖句法理论、形式语义学、言语习得、计算语言学等领域,主要学术成就集中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关于汉语反身代词的系统研究;二、对汉语的保留宾语句以及被动句做出统一解释;三、对汉语移位话题和悬空话题做出统一解释;四、对汉语全称量化及焦点的作用和影响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