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本真性:文学史研究的一个视角(Authenticity: a Perspective in Research of the Literature History)
主讲:坂井洋史(Sakai Hirobumi,日本一桥大学大学院言语社会研究科教授、科长)
主持:罗岗(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时间:2015年6月15日(星期一)15:00
地点:闵行校区人文楼5303学术报告厅
主办: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
内容简介:
“本真性”(authenticity)是一个不仅把作为人的内心中重要价值的审美和伦理道德,甚至连人的生存状态或社会组织等现实世界中被可视化的存在都包含在内的,极为广阔的包括性概念。它是一种本质,是“本该如此”的想象、憧憬和追求,所以往往成为揭露现状的虚伪、异化、丑恶和不道德而对此进行批判之际强有力的依据。而中国的近现代作为革命、改革和改造的时代,也就是说,这是一个判断眼下的现状为一种缺失态,从此一批判性认识出发,努力去接近自己所想象的本真状态,进而企图实现乌托邦状态,如此集体性意志强烈前景化的时代。如果将这个“本真性”概念应用在文学史研究上,何种研究视野会展现在我们面前呢?文学史上接连不断的各种改革、改造运动所想象/指向的本真状态究竟是何种状态?改革改造的终极目标在何处?改革改造成为如何状态才算是本真状态的完成?以往的文学史研究对于改革改造的主体/客体、其方法和历史过程等都有细致入微的微观研究,但连人和历史的最深层面支持这些运动的“想象”都纳入视野的研究仍然不多。这次报告以文学语言、纯真(innocence,清白无垢状态)、阶级性和现实主义等多少可以与“本真性”概念挂钩的题目为具体例子,初步探讨作为文学史研究之切入口的这个概念及其有效性。
主讲简介:
坂井洋史(Sakai Hirobumi),1959年生,学术博士。现任一桥大学大学院言语社会研究科科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著有《忏悔与越界——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日文,汲古书院,2005年;中文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脱轨与启示——中国现代作家研究》(日文,汲古书院,2012年)、《巴金的世界》(合著,中文,东方出版社,1996年)、《巴金论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年)等;编有《中国安那其主义运动的回忆》(编译,日文,总和社,1992年)、《原典中国安那其主义史料集成》(合编,绿荫书房,1994年)等,译有《九月寓言》(张炜著,彩流社,2006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