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告】12月18日沈阳:命题否定和反向赋值——试析“才”字句与“就”字句的意义对立和意义反转现象(思勉人文讲座275)

发布日期: 2015-12-09   作者:  浏览次数: 12

主题:命题否定和反向赋值——试析“才”字句与“就”字句的意义对立和意义反转现象(Propositional Negation and Assignment Reverse: An Analysis on Meaning Contrast and Meaning Reversal of “cai” and “jiu” Sentence Structures)
主讲:沈阳(教育部长江学者,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语言学系主任)
主持:左思民(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现代汉语教研室主任)
时间:2015年12月18日(星期五)14:30
地点:闵行校区人文楼一楼社科沙龙大厅
主办: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

内容简介:
  本文主要讨论“才”字句和“就”字句的“意义对立”和“意义反转”现象。本文认为,“才、就”句所表示的“早-晚、多-少、大-小”等广义数量意义,并不是副词“才、就”各自的意义,不是“才”字句或“就”字句各自的意义,也不是主观认知或百科知识赋予词语和句子的意义。本文假设,包含“数量”变项的“才、就”句是对应性的命题句,副词“才、就”都引出对其中一侧命题的否定(单侧命题否定),只是对相应的否定项做相反的两极赋值(交叉反向赋值)。这些因素决定“才”字句和“就”字句表达哪种意义。本项研究表明,内部否定和外部参照的相互作用是一种有别于“预设、蕴含”的特殊语法和语用机制。

主讲简介:
  沈阳,男,1990年在华东师范大学获硕士学位,1993年年在北京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教育部长江学者,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语言学系主任,北京大学中文系兼职教授,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曾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副主任。现兼任国家语委中国语言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全国语言文字标准化委员会语法分委会主任,国家社科基金专家组评委,国家人社部汉语能力测试专家委员会秘书长,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文史专业委员会委员,及多家学术刊物编委等。曾分别任美国哈佛大学、荷兰莱顿大学、荷兰亚洲国际研究院(IIAS)、台湾中央研究院、香港城市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澳门大学高级研究学者和客座教授。已出版《现代汉语空语类研究》、《生成语法理论和汉语研究》、《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等专著十数部,主编《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等教材多部,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百余篇。研究成果获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4次,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4次、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国家图书奖、王力语言学奖等。教学成果获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带头人、国家精品课程奖等7次。现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新时期语言文字规范化问题研究”首席专家,另主持多项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教育部规划基金、教育部普及读物、国家语委、北京市规划基金,以及国际合作(荷兰NWO、荷兰KNAW、香港RGC)科研项目,参加国家“973”重大基础理论研究项目等多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