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内卷化与孤立化:美国主流国内与国际传播研究的再反思(Involution and Isolation: Comments on Mainstream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Stud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主讲:李金铨(香港城市大学媒体与传播系讲座教授兼传播研究中心主任)
主持:唐小兵(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
时间:2016年4月15日(星期五)13:00
地点:闵行校区人文楼5303学术报告厅
主办: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
内容简介:
从字源分疏,“传播”有三层意义:沟通、交通以及媒介。施拉姆受“统一科学”的影响,企图建立广义的“沟通学”而终告失败,由此反映了“沟通学”和“媒介研究”的张力。我将分析美国早期媒介研究两个学术范式的兴衰轨迹,即哥伦比亚学派逐渐取代芝加哥学派成为主流。美国主流传播研究日趋“内卷化”,对内求窄深,误以为本学科自给自足,不假外求,以致技术愈来愈精良,却缺乏思想创新,甚至逐渐脱离人文与社会科学的主要关怀。国际传播并不太“国际化”。发源于冷战格局,国际传播长期被视为美国传播在海外的思想延伸或经验应用。许多非西方学者以美国主义的片面世界观为依归,而且视之为当然。我们一方面必须拒斥这种“美国放大就是世界”的观点;一方面必须反对“文化民族主义”,即是假借文化无法兼容,或以文化优越感为由,而一笔勾销美国或西方的学术成果。“国际传播”若要国际化,绝不能落入偏狭的泥淖,而必须秉持开明的世界主义为起点。
主讲简介:
李金铨,香港城市大学媒体与传播系讲座教授兼传播研究中心主任,美国密歇根大学博士,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名誉教授,国际中华传播学会(Chinese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的创始会长。研究范围包括国际传播、媒介政治经济学、传播的社会理论,以及新闻史。近年来主要著作:《超越西方霸权:传媒与文化中国的现代性》(专著,2004)、《文人论政:知识分子与报刊》(编著,2008)、《报人报国:中国新闻史的另一种读法》 (编著,2013),Globalization, Public Opinion, and Communication in Urban China (2014, coauthor)、Internationalizing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editor,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