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告】5月31日陆胤:“中国文教之国也”:清季国文教育与国族认同(午餐沙龙94)

发布日期: 2016-05-20   作者:  浏览次数: 14

主题:“中国文教之国也”:清季国文教育与国族认同
主讲:陆胤(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主持:李文杰(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时间:2016年5月31日(星期二)11:00-12:30
地点:闵行校区人文楼5303学术报告厅
主办: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

内容简介:

  五四以后以文白更替、汉字拼音化为叙事主线的国语运动史,多在白话文运动和俗语启蒙的线索上追溯“国语”的缘起,对此前近二十年“国文”教育的存在,不无忽略。作为民国以降国语、语文教育的直接源头,肇始于清季的“国文”学科在近代知识转型过程中具有特殊意义,特别是国文科率先编纂教科书,采用新式教授法,代表着以西学方法整合中国传统,继而以语言文字为中心,重建国族文化认同的努力。在民间自发尝试蒙学变革,编辑新体国文读本的同时,清廷官方的“国文”观念也逐渐形成。教育主导者固然重视教育普及,对于识字率提高、言文一致、国语统一甚至注音简字等问题相当关注。但以先后参与学制规划的吴汝纶和张之洞为代表,他们更注意到固有学术如何在新体制下生存的问题。庚子事变后,清廷重开新政,在以日本为中介的近代国家观念影响下,朝廷决策将“国粹”作为新政的平衡。这一取向影响到学制设计的思路。以经训、古文为主体的“国文”,作为“国粹”的代表而受到重视,承担着与“读经讲经”类似的政教功能。继而更有古文背景的教育家提出《古文辞类篹》当与六经并列,甚至出现以“文教”替换“政教”的趋向,作为近代中国知识转型的一股潜在势力,实不容低估。

主讲简介:

  陆胤,1982年生,江苏苏州人,文学博士,现任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近代中国文学及学术思想史研究。2001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先后在该系获学士、博士学位。著有《政教存续与文教转型——近代学术史上的张之洞学人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近期感兴趣的论域包括:1、近代中国学术变迁与教育转型;2、清代诗文流变与学术史;3、晚清士大夫群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