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东海大学林香伶教授到访并做系列专题讲座

发布日期: 2018-11-23   作者: 周郁文  浏览次数: 94

20181030日至1115日,台湾东海大学中文系林香伶教授到访,并做三场专题讲座。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朱惠国教授、魏泉副教授、孙尧天老师先后主持讲座,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副院长方笑一教授参加首场报告。三场讲座分别从方法论上学术到底应该如何研究的通论,再到林香伶教授自己之前一直做的南社研究,最后是其最新研究成果的分享这一思路安排。

  第一场讲座的主题为:“学问”自学“问”来——中国文学研究的问题意识与个案策略。学术研究最重要的是“问”,即如何提出问题,林香伶教授从自己的学术道路出发(硕士阶段的唐代游侠诗——博士阶段的南社革命文人——现代诗人余光中),以说明自学、自问的重要性,并强调了无论哪个时段的文学研究,最根本的工作即文本细读和选题。此外,她还结合自己开展教学资源工作坊时,与多种学科方法接触过的工作经验,分享了诸如ORIDPBLPISA、萨提尔模式、SWOT等学习模式。

  第二场讲座以南社诗话为主轴,去谈近代诗学的三个侧面,即抒情转化、诗史建构与吟坛创格。抒情转化部分主要讨论的是南社诗话中面对情感写作的显情、重情、写情、抒情的传统,从而映照了现代诗学文化。诗史建构则是抒情转化扩散下,近代诗歌写作之必然途径。近代诗歌凸显了大量苦难书写的特征,诗人以实用功能为考虑,近代史的叙事性也就具备了史料价值。吟坛创格的主要讨论,围绕《吟坛创格与诗学别裁─<从海天诗话><扶桑诗话>论近代诗话视野的新创、局限与中日交流谱系》一文展开。所谓“吟坛”,即为晚清民初之诗坛;而“创格”则是胡怀琛在《海天诗话》中所追求的目标。其中评论和收录的不只是中国传统的旧体诗,从而使跨越传统中国诗学的研究成为可能。

  第三讲以“从海洋情怀到诗画对读──以余光中海洋诗和《余光中诗画集》为核心的跨域诠释”为主题,从两个方面分享了她对余光中的研究。第一个方面是对其海洋诗的研究。叙述学的重点在于时间和空间,文本细读与作者性格的掌握以及作品与本人的链接是把握研究的基础。林香伶教授选择从空间(即海洋)作为进入视角,面对着海洋就等于面对着世界,海洋诗作为窗口和链接,从而进入余光中的内心世界。她从余光中的生平经历谈起,不同人生阶段的余光中及其书写的作品有着不一样的内涵。早年的余光中绝少以海洋为对象,多是集中在对故乡的观察和思考上,从1974年去港中文教书开始,对于海景和故乡有了新的观察与思考。1985年到台湾的中山大学任教期间,更是每天面临西子湾海景。海洋在余光中的诗作中逐渐成为了一个重要题材。林教授认为,余光中传世的海洋诗中包含着对故乡的怀念与思索,对海景的刻画和描述,自然流露出海洋与其生命与共的存在意义。第二个方面《余光中诗画集》的研究则是林香伶教授最新的跨领域结果。《余光中诗画集》是余光中生前出版的,是对其诗作进行插画诠释的一本书,其在设计上,可谓是开启了诗画对读的一个窗口。关于对《诗画集》中的四首诗的诗画对读,则被分为四个部分:《乡愁四韵》超现实的符号结构、《一枚铜币》的视觉转换与分镜处理、《踢踢踏》新旧版本与魔幻现实技法、《乡愁》的时间层次与墨韵余响。通过对每一幅画与原文字的细致分析,我们得以思考以图像符号结构配合文字的诠释意涵。其文字定调与画面风格的配合,图像符号的视觉元素运用,元素的组织与文字的叙事结构,还有画家本身主体性的表达,不光反映了画家在解读文学作品时的思维动向,也提供了研究者解读之时的切入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