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时代,文学何为?”跨学科博士生学术论坛顺利举行

发布日期: 2021-11-22   作者:  浏览次数: 125

       2021116日至7日,由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研究生院共同主办的技术时代,文学何为?跨学科博士生学术论坛在闵行校区人文楼5303会议室举行。本次论坛共吸引了众多高校博士、硕士生投稿。经专家匿名评审,最终遴选出了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多名研究生参会。

 


       116日上午,论坛在人文楼5303会议室开幕。开幕式由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范劲教授主持,复旦大学刘耘华教授、研究生院副院长杨福义教授、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王峰副院长出席。王峰教授宣布论坛开幕,他热烈欢迎专家学者、研究生同学在金秋时节来沪参加论坛。王教授认为,人文学科既要夯实传统,也要积极地回应时代挑战。本次论坛旨在搭建学术平台,他希望大家就技术时代,文学何为?展开对话。杨福义教授寄语同学们,希望大家能够通过这场学术盛宴提升自身学术创新能力,建立良好的学术共同体。

 





     “技术时代,文学何为?跨学科博士生论坛两天内共组织了三场专题研讨。在专家报告环节,复旦大学刘耘华教授以中国古代科技发展李约瑟难题为主题,就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环境和局限展开论述,对中国科技应该如何在未来突破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中国社会科学院刘方喜教授人工智能引发文化哲学范式终极转型为主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杭州大学单小曦教授以新媒介文艺发展与媒介文艺学建设为主题,提出了对新媒介环境下文学研究的方法论构想

 

       在学生报告环节,上海师范大学的冰马华东师范大学的石天宇南京大学的姜文华东师范大学的姜娜上海交通大学的赵思琪北京师范大学的杨毅六位研究生代表分别报告了各自的论文。


       冰马以AI时代人何以自处——从人工智能到人工情能之思”为题,探讨了我们在思考人工智能问题时困于人类的自我认知局限,亟待突破人类对情感乃至情能认知的黑洞与盲区的问题。石天宇报告题目为“‘自动机制作为世界的生产方式?——一种基于‘世界图像’视角的考察”,讨论了“世界何以作为被生产者”的问题,认为自动机制是思考世界问题的源发动力,同时也成为了现代社会的一种运行秩序。

 


       姜文报告题目为想象观赏与介入——接受视阈下孙悟空形象的跨媒介建构”,探讨了孙悟空形象的建构及读者解码问题,通过意义生产的相关考察可以发现孙悟空诸多形象变体背后不变的东西也即孙悟空的精神特质姜娜报告论文题目为弗里德里希·基特勒的媒介文学观探析”,探讨了“技术时代,文学何为”问题在弗里德里希·基特勒的媒介理论中的响应。

 


       赵思琪以科技焦虑:科幻小说的情感逻辑”为题,认为科技焦虑与科幻小说均为现代性的产物,聚焦科幻小说核心要素“新奇”的生成与运作,提出科技焦虑是主导科幻小说生成的一种情感逻辑。杨毅报告主题为“广播电台与新时期听觉经验的生成——从伤痕文学的播出说起”,认为广播电台的播出使得伤痕文学超出了自身的时代主题,体现新旧媒介之间复杂交织的状态,也开启了新时期听觉文化的审美风尚。

 




       复旦大学刘耘华教授、华东师范大学范劲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刘方喜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汤拥华教授、杭州大学单小曦教授和华东师范大学吴明教授分别对同学们的论文进行了点评,并就技术时代科技伦理问题跨媒介形式下的文学形态及议题技术时代文学研究方法论等问题,与同学们展开了互动讨论。与会研究生踊跃地参与对话,各抒己见,现场气氛友好热烈。

 


        117上午,论坛闭幕。闭幕式由思勉高研院党总支书记王玉琼老师主持,思勉高研院院长袁筱一教授致闭幕辞。袁筱一教授强调,对现代技术进行反思是十分有必要的,在进行这种反思时,跨学科的视野至关重要,思勉高研院一直致力于为青年学子、专家学者们提供跨学科的交流平台。最后,王玉琼老师向热情参与本次博士生论坛的专家和同学表示衷心感谢。技术时代,文学何为?跨学科博士生论坛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