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5日下午,由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主办的“文艺研究工作坊”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人文楼3404室举行。此次工作坊邀请到了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汤拥华老师、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李东东老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章含舟老师、期刊编辑吴忌老师。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副院长李文杰老师主持工作坊。
李文杰老师介绍,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为师生搭建开放、跨学科的学术研究平台。“文艺研究工作坊”由思勉高研院研究生自主发起,旨在通过多向互动交流拓宽学术视野,提升研究水平,促进高质量学术成果产出。
工作坊设置两场小组讨论,围绕8篇论文报告展开。八位报告人依次围绕各自的论文,展开简要汇报,各位老师进行“精准问诊”,给出了有针对性深度的批评。
思勉高研院博士生刘艺提出,现有生态游戏研究多停留在文本和叙事层面,与实际游玩体验割裂。她认为需要把“玩家能动性”置于氛围游玩的维度重估,并重构游戏生态的体验深度,以揭示出更丰富的面向。章含舟老师对将“注重感受的氛围游玩”和“生态游戏”对接起来的研究思路表示肯定,但也表示要说明“氛围游玩”和生态游戏的独特关系。
中文系博士生龚文超的文章指出,视觉技术既推动了科学知识的传播与认知模式的转向,也参与了主体建构等因素的重新配置。晚清科幻小说是科学知识通俗化的载体,亦暴露出内在的权力逻辑与话语悖论。章含舟老师肯定文章从“文明论”角度探讨“可视化”的视角,并建议把“技术媒介”和“文明冲突”两种语境结合起来分析,会让文章更有深度。
思勉高研院博士生袁丝雨的在文章分析了阿西娅·杰巴尔对不同语言素材所采取的差异化写作策略,由此揭示作家的战争叙事是如何通过对女性声音的聚焦和对殖民叙事的反写,从而挑战殖民者和父权制所构建的权威话语体系。汤拥华老师指出,在复杂的殖民环境中,各种声音往往是复调的,我们需要在复调中分辨出更多的可能性,如此将其呈现出来文章的内容就会更加丰富。
思勉高研院硕士生朱金城围绕粤语在传统中国长期“言文分离”的语文现实中极具书面化的潜力与张力做了汇报,探究粤英教科书中记音训字、遣词造句的书写实践,继而检讨其如何助推粤语书写体系化、规范化。汤拥华老师建议后续研究选取具体的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发现其中的语言、制度、文化种种细节,进而综合理解粤语文学化的可能性。
思勉高研院博士生张华宇的文章指出,语义流变与形态演进是构成“杂剧”历史的“名”“实”两面。今人使用“杂剧”多通过添加前缀以明确其指称对象,但存在不合理处。除以政权更替为“杂剧”分期外,语义流变与形态演进或是值得考虑的别样视角。李东东老师表示,在考察词语的语义流变时要谨慎,不是所有名词都值得深入研究,需要判断其研究价值,研究时要紧扣名词的核心内涵,不必纠结于其无限延伸的外围含义,否则研究会失去焦点。
思勉高研院博士生宗世龙的报告,揭示出近代戏曲与社会的关系更加密切,并且戏曲作为受众更为普遍的艺术形式,受到社会改良家的注意,将演说融于戏曲创作,强化了戏曲的社会政治功能。李东东老师谈到,“戏中戏”是传统戏曲、小说当中的一种常见手法,我们需要把特定的戏剧表现形式和戏剧文本,放在戏曲史和晚清变革当中重估其价值,考虑其工具性和政治性问题。
中文系博士后申丽媛关注到中国绘画的笔墨体系,自凹凸法传入,画家通过水墨融合等途径加以吸收,促进了水墨晕染技法的发展。董其昌承此脉络,通过强化笔势与提炼皴法,确立了笔法塑形的核心地位。汤拥华老师指出,董其昌在创作过程中除了潜移默化受到西方的影响外,也应该有在观念上与之进行对话的思考,同时要关注现代理论家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以理解该观念是如何传播过来的。
思勉高研院硕士生任其然围绕诗话文体与小说文体的互动关系,讨论诗话编者在接受《剪灯新话》过程中误标选源和小说诗词脱离作为母体的《新话》进行独立传播等现象。李东东老师建议,研究中要注意古今差异,研究时先站在古人的立场思考他们如何看待小说,再回到当下的学术语境中思考,避免用今人的语境思考古人的问题。
期刊编辑吴老师在总结时表示,期刊正试图主动深入学界,尤其特别关注处于“学生到学者”转型期的青年学人,工作坊可以作为帮助青年学人明确学术志向的一种形式。同时,吴老师指出研究中需注意的几个问题:一是要避免“时代的错置”,不能用现代学科概念生硬地框定和理解前人思想;二是在使用理论时,应审视其是否真正契合研究对象,切忌盲目套用流行理论。她提醒大家要反思选题的当代价值与个人理解程度,审视自己的研究路数与定位,关注那些具有普适性的方法论建议,这对学术成长更为关键。
自由发言环节,参与工作坊的师生们还围绕学术论文的撰写、修改、投稿等问题展开了更细致、深入的交流。“文艺研究工作坊”在开放、热烈的研讨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