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理论研究中心

发布日期: 2019-02-17   作者:  浏览次数: 170

批评理论研究中心

       “华东师范大学批评理论研究中心”(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Critical Theory ,ICCT—ECNU)是华东师大-纽约大学双边合作的重要项目,也是已经签署操作协议的、华东师大控股的“上海纽约大学”(浦东)合作项目在人文高等研究领域的具体试点。这个中心是华东师范大学为创造高水平学术研究和人才训练而建立的国际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平台。中心核心任务是依托思勉高等人文研究院和相关院系所(如中文系、历史系、中国现代思想和文化研究所、中国现代文学资料与研究中心等),利用华东师范大学—纽约大学—东京大学三校人文科学领域战略合作框架,在文学、文化和社会思想领域开展跨部门、跨学科、多语种和跨文化合作研究,汇聚和培养人文思想领域具有高度理论和方法训练的人才,以形成一支具有批判分析和价值表述能力的中青年学术骨干队伍,以此参与国家在文化和教育领域的重大决策,主动开展各种社会服务,在推动国内外学术交流的同时,展示当代中国在文化批评实践和理论方面的最新成果。               
       中心核心理念与工作范围如下:
       1)中心不仅仅以单纯的文学文本和艺术文本为解读对象,而是力图把整个文化、思想、意识形态乃至社会经济领域视为一个“文本系统”(text),强调面对复杂现象时的分析和理论思维能力,即一种“批判的读识力”(critical literacy),强调问题的关联性和“总体性”。具体到华东师范大学文学、文化研究的学科建设和发展,华东师大批评理论中心的建立,将有助于推动各个次级文学和文化研究学科专业之间的对话交流和理论性思考;组织和训练具备真正、全面国际学术工作能力的青年学者;努力在专业化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发掘北大人文社科知识分子在观念和理论领域的活力、创新能力和在国际舞台上的表达和论辩能力。
       2)中心以批判地分析、阐发和论述当代中国社会与文化内在的可能性、潜力和创造性为最高目的。以此目的为出发点,积极研究具有国际影响的当代批评理论话语体系,介入国内外理论思维和话语建构,为全球化时代中国在价值、意义、形象、叙事、观念和情感领域的自我理解、自我表述、自我辩护做有意识的、具有理论意味的探索。在学科建设意义之外,ICCT也将尝试将学院理论应用于广泛的社会、文化现象的分析和批评,探索学院知识分子对公共领域、国家和全社会提供概念、话语系统、理论模式和价值判断的具体途径。 
       3)在致力于当代理论话语分析的同时,强调中西古典文明同现代文明的连续性,特别是强调中国当代文化后30年同前30年之间、共和国60年传统同新文化90年传统之间、新文化传统同近代爱国图存保教传统之间,乃至近代以来中国人应对“三千未有之变局”的历史经验同上溯到先秦的古代中国思想资源之间的辩证冲突和内在连续性。在关注全球化与文化主体性、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理论等核心问题的同时,有意识地去克服和校正种种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倾向,从而在新的知识范型里呼应和支持“传统的创造性转化”的整体努力。
       4)当代中国的“批评理论”同西方学院派精英学术有所不同:它在批判的同时,强调建设;在抽象的理论思维之外,强调“经世致用”的实践传统;在精微的形式主义分析之外,强调历史、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等实质性因素对“文本”的可见和不可见的塑性作用;反对西方中心论;反对以“资本主义总体性”忽视和抹煞非西方生活世界的内在丰富性和历史可能性。在华东师大学科发展和人文社会思想研究的框架内,批评中心的工作在于培养和磨练青年学者经典文本与历史现象的阅读、分析和阐释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明确问题意识,以“全球化时代中国的文化认同与理论分析能力”为核心,展开跨学科、高层次,富于个性和创造力的研究和学术对话。
        5)中心可以发挥上海的优势,开展全球化视野中比较城市文化研究,并将“全球化”问题落实到具体的领域,既注重东西方大都市之间的比较,如上海、纽约、巴黎、东京和柏林等;也聚焦于华文世界大都市的比较,如上海、香港、台北和新加坡等。
    中心主任为:罗岗教授、张旭东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