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座教授丘为君课程

发布日期: 2013-03-28   作者:  浏览次数: 126

课程名称:近代中国的意识型态变迁(Ideological Changes in Modern China)
开课时间:2013年秋季,共6讲【每周三、五(10月9、11、16、18、23、25日)下午2:00-4:00】,闵行校区人文楼5303
授课对象:思勉高研院博士生、硕士生;对全校研究生开放(1学分)

教授简介
  丘为君,台大历史系毕业,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历史系博士。主要专长领域为:中国思想史、近代中国、史学方法与理论、西洋史学史、西方近代思想史、政治社会学。经历:东海大学文学院院长,历史系主任。目前为台湾东海大学历史系教授,教育部(台)高中历史教科书审定委员。

一、 课程简介:本课程授课总时数为12小时。每周上课2次共4小时(每次2小时)。本课程预计3-4周结束。本课程主要是从「意识型态变迁」(ideological changes)的宏观角度,来透视近代中国的思想发展(1840-1940)。本课程旨在探讨知识分子与近代中国主要意识型态现象间的互动关系。相关子题包含有:帝国主义、民族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民主主义、自由主义等。

二、 课程要求:1)选课学生宜具备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基础知识。2)本课程以讲课(lecture)为主,以讨论(seminar)为辅。课堂上,在不影响教学进度与课堂秩序的前提下,欢迎随时提问。课堂上发言视为课程参与成绩。3)期末须交一篇与课程内容有关的期末报告,文长在5000字以内。学期结束之前寄我信箱echiu@thu.edu.tw。

三、 考核方式:课程参与20%; 期末报告80%。

四、教学内容
1. Class Organization &意识型态通论
1.1. Idea, Ideal, and Ideology
1.2. Ideology and Utopia
1.3. Ideology in modern China

READING: *金观涛 & 刘青峰,<中国文化的意识形态牢笼>,《二十一世纪》,9 民81.02 页27-42;

Recommended: 余英时,<意识型态与学术思想> & <再论意识型态与学术思想>,收于《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台北:联经,1987)。David McLellan着、施忠连译,1991《意识型态》,(台北:桂冠,1991)。

2. 帝国主义
2.1. What is imperialism?
2.2. Imperialism in modern China: it’s origin and impact
2.3. Case of Guangzhou
2.4. Case of Boxer movement at Shandong

READING: *魏斐德,《大门口的陌生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 Frederic Wakeman, Jr. Strangers at the Gate: Social Disorder in South China, 1839- 1861.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66)。

Recommended:费维凯,<外国势力在华存在>,in Fairbank, ed.《剑桥中华民国史》(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chap.3(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John K. Fairbank, <条约体制的建立>,in《剑桥中国史第十册-晚清篇-上,1800 - 1911》(台北:蓝天书局,1987),chap.5;Tatsuro and Sumiko Yamamoto (山本达郎 & 山本澄子), (刘娓玲 tr.), <中国的反基督教运动, 1922-1927> (The Anti-Christian Movement in China, 1922-1927), in 张玉法 (ed.),《中国现代史论集》vol.6, (台北: 联经, 1981), pp.191-209; 胡绳,《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in《胡绳全书》第五卷 (人民出版社,1998);

3. 民族主义
3.1. Nationalism: an imaged community?
3.2.  Nationalism in the context of modernity
3.3.  Nationalism in modern China: its characters and impact
3.4.  Two types of Chinese nationalism: anti-imperialism and anti-Manchuism

READING: *杜赞奇,《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Prasenjit Duara,Rescuing History from the Nation: Questioning Narratives of Modern China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5, 1996)

Recommended: 张灏,<关于中国近代史上民族主义的几点省思>,《时代的探索》(台北:联经,2004),pp.75-91;张灏,<大民族主义vs.小民族主义>,《时代的探索》(台北:联经,2004),pp.93-98; 金观涛,<百年来中国民族主义结构的演变>,《二十一世纪》15 1993.02 页65-72;沈松侨,<振大汉之天声--民族英雄系谱与晚清的国族想象>,《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33, 2000.06 页77-158;Jean Franco, “The Nation as Imagined Community,” in The New Historicism ed. by H. Aram Veeser, (NY: Routledge, 1989), pp.204-212; Vera Schwarcz, “Remapping May Fourth: Between Nationalism and Enlightenment”, Republican China, 12(1):20-35, (Nov. 1986); 冯客(Frank Dikotter),《近代中国之种族观念》(南京:江苏人民,1999);

4. 社会达尔文主义
4.1.  Darwin, Darwinism, and Social Darwinism
4.2.  Social Darwinism and Yan Fu
4.3.  The impact of Social Darwinism in modern China

READING:*James Reeve Pusey, 钟永强译,《中国与达尔文》 (China and Charles Darwin)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Recommended: 小野川秀美,<晚清的思想与进化论>,收于《晚清政治思想史》 (台北: 时报, 1982),pp.265-303; 郭正昭,<社会达尔文主义与晚清学会运动,1895-1911>,收于《中国近代现代史论集》第十八编下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pp. 733-824;James Allen Rogers着、黄俊杰译,(达尔文主义与社会达尔文主义),《幼狮月刊》,38:6 民62.12 页21-29;张朋园,<社会达尔文主义与现代化:严复与梁启超的进化观>,收于《中国近代现代史论集》第十八编下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pp. 693-732;

5. 民主主义
5.1. 近代西方民主观念的两个基本类型
5.2. 中国知识分子与高调的民主观
5.3. 民主与全民主义

READING: *张灏,<中国近代转型时期的民主观念>,《二十一世纪》,18 1993.08 页11-18;黄克武,<清末民初的民主思想:意义与渊源> in 《中国现代化论文集》 (台北:中研院近史所, 1991), pp.363-398; 方维规,<「议会」、「民主」与「共和」概念在西方与中国的嬗变>《二十一世纪》双月刊总第58期;收录于王尔敏,〈晚清士大夫对于近代民主政治的认识〉,《晚清政治思想史论》(台北:台湾商务,1995),

Recommended:  林启彦,《步向民主: 中国知识分子与近代民主思潮》 (HK: 中华, 1989);  林启彦,(鲁索「民约论」的传来及其对清末政治思想的影响),《新亚学术集刊》,2,1979 页135-162;吕实强,<甲午战前西方民主政制的传入与国人的反应>,收于《中国近代现代史论集》第十八编「近代思潮」上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页220-276。谢放,〈戊戌前后国人对民权、民主的认知〉,《二十一世纪》,2001年6月。金观涛 刘青峰,<《新青年》民主观念的演变>,《二十一世纪》双月刊1999年12月号,总第五十六期)。

6. 自由主义
6.1. 个人意志与集体意志
6.2. 自由与伦理
6.3. 权威与自由

READING: *Jerome B. Grieder, 《胡适与中国的文艺复兴: 中国革命中的自由主义, 1917-1937》(Hu Shih and the Chinese Renaissance: Liberalism in the Chinese Revolution, 1917-1937)(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9);

Recommended: 丘为君,<权威与自由:自由主义在近代中国的历程>,刘青峰 岑国良 编《自由主义与中国近代传统》(「中国近现代思想的演变」研讨会论文集 上) (香港:香港中文大学,2002), 页219-249。(节本可看丘为君,<权威与自由:自由主义在近代中国的历程>香港中文大学.《二十一世纪》2001年十月号,页77-81。) 金观涛、刘青峰,〈近代中国「权利」观念的意义演变--从晚清到「新青年」〉,《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32期(台北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9年12月),页209-260;张玉法,<二十世纪初年的中国自由主义运动>,收于《中国近代现代史论集》第十八编下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pp. 997-1018;张玉法,〈二十世纪中国的自由主义〉,《近代史学会通讯》5期(台北:中国近代史学会,1997年7月),页28-38;许纪霖,〈现代中国的自由主义传统〉,《二十一世纪》42期(香港: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研究所,1997年8月),页2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