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研究生院共同主办的“技术时代,文学何为?”跨学科博士生学术论坛将于2021年11月6日、7日,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人文楼举行。
本次跨学科博士生学术论坛吸引了众多高校博士、硕士生投稿。经专家匿名评审,最终遴选出了43名研究生参会。录取学员名单详见附件表格。论坛邀请函等参会材料,将陆续通过邮件发送给各位参会学员,敬请留意。
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
2021年10月29日
序号 | 姓名 | 论文题目 | 学校 |
1 | 冰马 | AI时代人何以自处——从人工智能到人工情能之思 | 上海师范大学 |
2 | 曹毅亮 | 论新媒体时代有声文学振兴乡村文化 | 辽宁大学 |
3 | 陈嘉豪 | 斑驳的异质世界——论丹穆若什的印度文学印象 | 河北师范大学 |
4 | 陈宜芳 | 《科技奇观与现代隐喻——张艺谋<对话·寓言 2047>观念演出》 | 首都师范大学 |
5 | 池龙威 | 冯欧之争:从表述习惯考辨《蝶恋花》作者 | 上海社会科学院 |
6 | 公维敏 | 从抵抗技术的身体艺术到身-机融合的赛博艺术:人类纪中当代艺术发展的新路径 | 华东师范大学 |
7 | 谷梦珠 | 消解与重构:人工智能写作与文学创作的“主体性” | 河南理工大学 |
8 | 关欣 | 中国文化语境中的“几造”——新技术革命论题下人为与自然之辨析 | 北京大学 |
9 | 郭楠 | 新时期文学研究科学方法论问题论争研究 | 江西师范大学 |
10 | 黄雅婧 | 中国现代戏剧史视野中的舞台技术意识 ——以《原野》首演为中心 | 华东师范大学 |
11 | 贾点墨 | 人工智能艺术与“光晕”重生 | 华东师范大学 |
12 | 姜娜 | 弗里德里希·基特勒的媒介-文学观探析 | 华东师范大学 |
13 | 姜文 | 想象、观赏与介入——接受视阈下孙悟空形象的跨媒介建构 | 南京大学 |
14 | 李璐 | 盲者的百叶窗:“之间的观看”与绘画的可能——德里达肖像画思想的现象学探讨 | 厦门大学 |
15 | 李茜烨 | 现代隐士“想象的共同体”——“论语派”、语言和媒介 | 中山大学 |
16 | 李莎 | “人之死”的后人类转向:唐娜·哈拉维的“技术-生命政治”观 | 华东师范大学 |
17 | 林树宜 | 科学理想或身体复归:罗兰•巴特论批评 | 中国人民大学 |
18 | 刘大正 | 符号·文本·镜像:自媒体时代的文学批评 | 曲阜师范大学 |
19 | 刘牧宇 | 危机或契机:AI时代的“造物”惊惶与文学变轨 | 四川大学 |
20 | 刘骁 | 高通量信息时代下的三条科幻文学路径 | 武汉大学 |
21 | 刘艺 | 维利里奥“竞速学”视域中的后人类感性生成 | 华东师范大学 |
22 | 郄欣萌 | 虚实相生:新技术时代下中国诗电影的叙事美学 | 首都师范大学 |
23 | 沈浩 | 技与艺的“破壁”及实验:贝托尔特·布莱希特的“戏剧科技观”重识 | 沈阳师范大学 |
24 | 石天宇 | “自动机制”作为世界的生产方式?——一种基于“世界图像”视角的考察 | 华东师范大学 |
25 | 苏丹 | 拒绝解读的创作:略论梅亚苏的科学外叙事 | 南京大学 |
26 | 汪云鹤 | 从话语知识型到媒介文化知识型:媒介文艺学建设的基础理论之一 | 杭州师范大学 |
27 | 王楷文 | 谁配“拥有”现实:流量生态下的新媒体非虚构写作 | 南开大学 |
28 | 王震 | 互联网思维下“网络文学”评论趋势的转变——以21世纪初“网络文学”早期概念之争为案例 | 吉林大学 |
29 | 吴展宏 | 中国科普型科幻的兴衰与挣扎——兼论刘慈欣的意义 | 中山大学 |
30 | 夏小娜 | “数据驱动教育决策”中学习分析技术的价值透视 | 曲阜师范大学 |
31 | 邢继扬 | “神思”新释:AI诗词批评与人类文学创作危机反思文艺学 | 河北师范大学 |
32 | 杨毅 | 广播电台与新时期听觉经验的生成——从伤痕文学的播出说起 | 北京师范大学 |
33 | 姚萧程 | “月印万川”:美国后现代主义科幻文学中的禅宗意蕴 | 电子科技大学 |
34 | 易文杰 | 技术加速时代的慢速美学——以《繁花》为例 | 厦门大学 |
35 | 尹晗玉 | 新物质观、新方法论与新时空观--量子力学对于齐泽克的三大启示 | 华东师范大学 |
36 | 张成成 | 现代性的言说:盖尔·琼斯《语梦》中的技术与艺术 | 华东师范大学 |
37 | 张萌 | 技术时代中国古典小说的意义与可能 | 哈尔滨师范大学 |
38 | 张泰旗 | 重读科幻小说《黑影》兼论“《黑影》批判”——对“科文之争”的一种解释 | 华东师范大学 |
39 | 张奕彤 | 反思意识上载的技术假想——具身现象学视角 | 华南师范大学 |
40 | 赵华飞 | 《瞎子的哀歌:作为“行道树”的人及其共同体建构疑难》 | 四川大学 |
41 | 赵京强 | 新世纪文学研究:后学科景观与学术范式重构 | 南京大学 |
42 | 赵培 | 现代技术社会中的情绪障碍及其根源 | 南京大学 |
43 | 赵思琪 | 科技焦虑:科幻小说的情感逻辑 | 上海交通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