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党史专家、周恩来研究专家李海文主讲思勉人文讲座

发布日期: 2018-12-28   作者: 任仟  浏览次数: 424

   20181226日下午,思勉人文讲座第442讲“三次党史重大事件中的周恩来”于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人文楼3102会议室举行。由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研究员李海文老师主讲。讲座由历史学系韩钢教授主持。

  李海文老师首先介绍了早年周恩来和革命及战争年代的周恩来。她将周恩来与毛泽东的早年经历进行对比,二人的共同点即中共成立之初同为党内年轻干部。与毛泽东出生于农村不同的是,周恩来成长于城市,这有助于其了解城市各个阶层的情况,进而成为党内最早认识到武装斗争的重要性并且进行实践的领导人之一。中共形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有一个过程,周恩来对毛泽东进入中共领导核心在舆论上、组织上、军事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其间体现了周恩来在党内发挥着和解、稳定、团结的作用。

  李老师接着讨论了周恩来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作为总理,主管经济工作。主持并组织了“一五”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提前完成了“一五”计划。但国家建设很快出现急速发展的势头,周恩来主张克服经济建设中的冒进倾向,组织了反冒进。毛泽东对此极为不满,1958年召开南宁会议和成都会议,严厉批评周恩来,提出反“反冒进”,发动了“大跃进”。“大跃进”造成国家经济严重困难,人民生活水平大幅下降,发生非正常死亡的情况。周恩来主持了国民经济的调整,最先提出进口粮食,压缩两千万城市人口的主张以缓解危机。在农村政策方面,他提出取消食堂、取消供给制、恢复评工计分、缩小人民公社规模、改为“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公社至此退到了初级社的水平。

  李老师讲到的第三件大事就是“文化大革命”。李老师介绍了周恩来在“文革”初期讲过的三句话:“心中无他,积极革命,实事求是的检查”;“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顺势而为”。李老师认为,周恩来不可能阻止毛泽东发动“文革”,只能“顺势而为”,但这个“顺势而为”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而是积极主动地调整,将混乱、损失减少到最小程度。她以此展开讲述了周恩来在艰难复杂的政治环境下的正面作用,比如支持谷牧等人规定工交系统“八小时内生产,八小时外运动”,以维持正常生产;把被冲击和批斗的省部级干部安排到医院保护起来。她特别介绍了“文革”后期,周恩来同“四人帮”斗争和较量中的智慧。1973年,周恩来就提出张春桥有历史问题,报告毛泽东之后,毛泽东没有同意调查。其实,周恩来是以此在政治上抑制张春桥。

  李海文老师强调,研究者在研究历史的过程中不能苛求历史人物,而要在当时的背景下更好地理解历史人物的行为选择。关于周恩来,近些年来学界和社会一直有许多不同看法和争议。讲座现场,一些老师和同学提出了不少问题。李海文老师一一作了解答,和师生们进行了热烈地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