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史学家汪荣祖教授做客思勉人文讲座

发布日期: 2019-01-03   作者: 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  浏览次数: 363

   20181221日下午,南开大学历史学院讲座教授、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员、美国维琴尼亚州立大学荣退教授汪荣祖先生应邀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人文楼3102室作了题为“保持古文的活力:钱钟书对中国文化的一大贡献”的学术报告。本次讲座由历史学系王锐老师主持。文、史、哲等方向的部分硕、博士研究生聆听了报告。

  讲座伊始,汪教授结合时代、境遇、个性等因素剖析钱钟书的内心世界与学术堂奥。他指出,中国古文俗称文言文,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冲击,尤其胡适力主要以白话取代文言,逐渐凋谢。解放前尚有学者用文言著述,然而解放后则几无人问津。钱钟书却于文革之后出版四大卷以典雅古文写就之“管锥编”巨著,并能畅销,要因应是钱氏保持了古文的活力。

  随后,汪教授谈到,古文与白话并非两种语文,足以互补,古文为白话写作可提供无限的活水,如古文一旦失传,活水势必枯竭。当下白话文受西文之影响,日趋欧化,尤待古文活水之灌溉培育。钱钟书以身作则,维持古文之活力,功莫大焉。

  讲座最后,汪教授指出,与自然科学不同,人文科学有其主体性(Subjectivity)所在。如近时外国学者颇有人认为中国古文不适合现代,拼音文字才是现代文字,甚至有主张中文拼音化者。此即以西方主体性观中国之实例。汪教授认为,汉字历尽数千年的演变活力不减,近年更能适应电脑操作,此足证明外人批评汉字之无稽。更有进者,今日之中国与欧洲疆域几同,而欧洲因用拼音文字,罗马帝国崩溃后,各族群以其母语拼音,遂成列国的语文,列国既成,统一不复再有。汉字不能拼音,即使蛮族入侵,也只能习汉字,因而汉化,故中国虽屡经分裂而终归于统一,以至于今。

  据悉,汪荣祖教授为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博士,著作曾获全美研究图书馆联合会期刊评选为年度最佳学术著作之一,又曾获美国维琴尼亚州社会科学院杰出学者奖。已出版中英文专书22种;编译书籍9种;学术论文或书评多见于国际一流期刊。汪教授早年受教于史学名宿萧公权,曾与钱钟书有忘年之雅,亲闻咳唾,书信往还不辍。钱氏亦曾于《谈艺录》新版序言中以“远贻新刻,济吾所乏”志之,更言汪教授以典雅文言所作之《史传通说》乃“笔语雅饬”之作。汪教授曾著有《槐聚心史:钱钟书的自我及其微世界》,是书成时为钱氏辞世十六周年。至今恰值钱钟书逝世二十周年,聆听此次讲座的青年学子纷纷表示收获颇丰,并认为这是对前辈学人郑重的纪念。